本文介紹了中脘穴的位置及其作用。從中脘穴進行艾灸時,每次治療的時間應在20至30分鐘左右;針灸此穴位時,建議選擇0.8-1.5寸的長度。該穴位可用於調節胃腸功能,但需謹慎操作並遵循專業人士指導。
中脘準確的位置在肚臍的什麼地方
中脘一般指中脘穴,中脘穴準確的位置通常在肚臍上4寸。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4寸,胸骨中線上,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胃痛、腹脹、疳積、呃逆等脾胃疾患。中脘穴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穴位配伍使用,如配伍配內關穴、足三里穴、公孫穴、內庭穴等可治胃痛;配伍氣海穴、三陰交穴、公孫穴等可治腹脹;配伍膻中穴、期門穴等可治呃逆。一般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按摩、艾灸等方式刺激中脘穴來達到治療效果。
按摩中脘穴時,可以將拇指或者是中指、食指,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按摩,使用適當的力度,以出現酸脹感為宜,可以按摩3至5分鐘,能夠緩解脾胃疾患導致的症狀。在按摩時,需要先修剪指甲,避免劃傷皮膚,而且雙手還需保持乾淨,如果佩戴首飾需要摘掉,避免傷害按摩部位。如果患者選擇艾灸中脘穴,則需要避免時間過長,一般出現溫熱、舒適的感覺即可,以免導致燙傷皮膚。一般建議患者在專業醫師操作下進行按摩或艾灸治療。
艾灸中脘一次多長時間
艾灸中脘一次20至30分鐘左右,需要避免時間過長、以免燙傷皮膚,但是也需要避免過短,以免影響療效。
艾灸中脘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或者是補益脾胃等功效,臨床上主要適用於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驚悸,還可調理脾胃。中脘配合氣海,具有益氣攝血的功效,主要治療便血、嘔血或者是脘腹脹痛等,還可配合胃俞,屬俞募配穴法,具有調中和胃、寬中利氣的功效,主要適用於胃脘脹滿、食慾不振或者是嘔吐呃逆等,也可配合脾俞、天樞、三焦俞、大腸俞、足三里或者是三陰交等,臨床上適用於治久痢。
艾灸時,需要與皮膚保持一定的距離,需要保持2-3公分,以免導致身體出現燙傷,但也不宜太遠,以免溫度達不到要求。艾灸後,還需多注意保暖,避免受到風寒,因為在艾灸後,毛孔處於擴張狀態,會使外邪侵入身體,進而會導致風寒感冒等疾病的發生。另外,陰虛火旺的患者、患有實熱症、發燒的患者都需避免艾灸,以免導致病情加重。
針灸中脘扎多深才最好
針灸中脘穴扎0.8-1.5寸較好。中脘穴的準確位置在人體的上腹部,位於胸骨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是任脈上的重要穴位,針灸中脘穴扎0.8-1.5寸可有較好起到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
患者在針灸之後需要避免沾水,區域性針眼或者開放的毛孔在沾水後,有可能導致區域性皮膚發生細菌感染,因此建議患者在治療後,需要保證治療部位的清潔乾燥。保暖工作,比如避免直吹冷氣或者風扇,或在寒冷天氣穿很少的衣服外出,以防止冷空氣隨針眼或者毛孔進入人體,進而影響療效,嚴重時還有可能誘發感冒、病毒感染等情況出現。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