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的症狀特點及影響因素。該疾病可能導致間歇性隱痛,透過影像學檢查可確定診斷。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手術切除、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等。
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常呈間歇性隱痛
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常呈間歇性隱痛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症狀,可能是癌症病灶刺激或壓迫區域性引起的。可以透過手術治療、化療、放射治療進行改善。
手術治療
原發性肝癌說明腫瘤起源於肝臟,如果處於肝癌早期,患者可去大醫院透過肝部分切除術,將肝臟腫瘤和周圍部分肝組織切除,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化療
術後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西伯拉丁(Cisplatin)、小紅莓(Doxorubicin)等藥物進行化療,也可以合理搭配紫杉醇(Paclitaxel)、卡培他濱(Capecitabine)等藥物進行改善。
放射治療
若是原發性肝癌處於中晚期,癌細胞已經發生擴散與轉移,此時可以透過放射治療,利用高溫射線殺滅癌細胞,並控制癌細胞發展。
除此之外,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常呈間歇性隱痛也可以透過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方式進行改善,提高生存品質。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還要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的性質為
原發性肝癌肝區疼痛的性質為鈍痛或者脹痛,並且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的性質會逐漸增強。
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或者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引起的原因可能與長期飲酒、B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原因有關。早期起病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隨著病情不斷的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肝區疼痛、腹脹、食慾減退、乏力等症狀,也可能會伴有鞏膜變黃、腹瀉、肝區腫大等症狀。肝區疼痛屬於原發性肝癌的首發症狀,通常為間歇性或者持續性隱痛,同時還可能伴有肝區悶脹感。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疼痛性質會逐漸增強,疼痛的範圍也會逐漸擴大,如果腫瘤出現了破裂,還可能會導致疼痛加重。
建議患者需要及時到醫院透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等方法明確診斷。對於診斷為原發性肝癌的患者,建議可以透過肝切除術、肝移植術等方法進行手術治療。在飲食上,患者還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辣椒、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腹痛、腹脹等不適症狀。
原發性肝癌能治療嗎
原發性肝癌是否能治療,需要根據原發性肝癌患者不同的分期與腫瘤的大小來判斷。原發性肝癌是發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的不適症狀,如食慾減退、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等,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肝區疼痛、肝大、腹水等典型症狀。
早期
早期原發性肝癌肝腫瘤直徑小於2CM,沒有發生遠處轉移,一般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來治療。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而5年後若沒有發生復發和轉移,一般可以達到臨床治療的效果。
中期
中期原發性肝癌通常為進展期,一般原發性肝癌的腫瘤大小直徑在2CM以上,而且出現侵佔血管的情況,僅僅透過手術切除並不能完全控制疾病的進展,患者在術後一般還需要輔助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介入治療、放療等。中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已經沒有辦法治療,但還是需要積極治療以改善預後。
晚期
對於晚期原發性肝癌且直徑大於5CM的大肝癌或巨塊型肝癌,以及已經發生多處轉移的患者,原發性肝癌很難根治,在治療上通常是採用放療聯合化療的方式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僅20%左右,同時也是不能治愈的,只能控制病情的發展,延長生存期,緩解疼痛。
原發性肝癌患者日常要合理膳食,保持適量的運動,多攝入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