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兒童心理障礙的主要症狀以及應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哪些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多動症、焦慮症、抽動症、失眠症。心理障礙指的是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表現。
多動症
多動症通常和遺傳、環境、大腦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兒童對任何事的注意力都無法集中,經常做小動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起伏大,生活、學習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兒童容易會被別的聲音、鮮豔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表現為不能專心聽講。建議積極進行認知行為的心理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改變不良認知結構。
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沒有任何具體的原因,突然出現恐懼的狀態,通常和遺傳、心理等因素有關。患兒主要表現為緊張不安、出汗、發抖、自信不足、過分敏感、飲食差、易哭鬧等症狀。患者一般可遵醫囑予以百事隆錠(Buspirone)、伊米帕明(Imipramine)等藥物來治療。
抽動症
抽動症和遺傳、心理、環境等因素有關,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經常無目的、不由自主的重複出現,肌肉快速痙攣,同時患者的性格表現為緊張、自卑等情況。患者可以遵醫囑服用氟哌啶醇(Haloperidol)、舍曲林(Sertraline)等藥物來治療。
失眠症
失眠症通常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原因有關,患者會出現入睡困難、睡中極易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遊,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等表現。患者可遵醫囑透過認知行為來治療,並注意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如保持室內安靜,溫度適宜等。
兒童心理障礙還表現出恐懼症、攻擊症、嫉妒症、貪婪症、懦弱症、性過敏症等病症。建議家長在平常可以和兒童多溝通,緩解心理障礙。如果兒童有負面情緒,需要及時找到具體的原因來治療心理障礙。
坐馬桶拉不出來怎麼辦,是心理障礙嗎
坐馬桶拉不出來一般是指排便困難,通常情況下,排便困難與心理障礙沒有直接關係,因此排便困難不是心理障礙。如果患者出現排便困難,可以遵醫囑透過一般治療、調整飲食、適當運動、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
一般治療
如果患者是從蹲廁改成坐馬桶後排便不順暢,可能是因為身體還沒有適應坐馬桶的方式。患者可以透過調整坐姿改善情況。坐在馬桶上時,患者雙腳應該平放在地面上,背部挺直,肛門與馬桶座之間的距離適當。也可以使用坐墊或者腳墊來調整坐姿。
調整飲食
患者還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的方式進行改善,可以適當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蕎麥等,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同時,患者也可以適當進食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梨等,也可以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
適當運動
患者還可以適當進行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
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適當運動等方式無法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Lactulose)、樂可舒(Bisacodyl)等藥物進行治療,也可以遵醫囑使用甘油球進行治療。
物理治療
如果上述治療方式效果不佳,患者可以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腹部按摩、使用肥皂水灌腸等方式進行治療,也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如果症狀沒有得到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建議患者及時到大醫院的肛腸科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如何自我調節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可以透過適當運動、傾訴、參加活動等方式進行調節,幫助緩解病情。
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也可以舒緩身心,還可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常見的運動有跑步、打籃球、羽毛球等,但注意不要劇烈運動,以免出現不適症狀。
傾訴
傾訴通常是指向別人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可以將內心的苦悶向別人表達,有助於減輕內心的壓力,也可以緩解緊張、鬱悶等不良情緒。
參加活動
參加活動可以使人產生愉悅感,還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有助於緩解壓力過大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等症狀,也幫助宣洩不良情緒。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閱讀、聽音樂、旅遊等方式進行調節。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如果上述方法不能緩解症狀並且還有加重的趨勢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害怕睡不著是一種心理障礙嗎
害怕睡不著可能是由於缺乏安全感、精神壓力大,也可能是心理障礙,比如焦慮症。應該根據具體原因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改善。
缺乏安全感
如果患者到陌生環境,缺乏安全感,可能會產生害怕心理,出現失眠。此時患者不用過於擔心,可以聽音樂放鬆心情以及睡前喝杯熱牛奶幫助入睡。
精神壓力大
果患者近期精神過度緊張可能會導致神經衰弱,進而出現失眠的現象。此時患者應該放鬆心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必要時還可以在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心理疏導。
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患者出現過度恐懼、擔憂等症狀,除了以上症狀,還可能伴隨胸悶、氣短等不適症狀。患者應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透過認知行為治療緩解症狀,同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煩靜錠(Diazepam)、氟硝西泮等鎮靜藥物進行治療。
除上述原因外,還可能是憂鬱症導致睡眠障礙,進而誘發焦慮,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