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心臟有洞的症狀及可能的原因。心臟有洞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外傷、細菌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多種原因導致的,具體症狀需結合個體差異而定。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臟有洞,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鑑於心臟疾病的複雜性和嚴重性,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70歲才發現心臟有洞怎麼回事,怎麼辦
70歲才發現心臟有洞多考慮是先天性心臟病導致的,也不排除與外傷、細菌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有關。需要根據不同病因選擇針對性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
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發病時會導致心臟出現異常情況,並且還會伴有身體乏力、胸悶等症狀。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克隆皮得格(Clopidogrel)等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也可以透過介入封堵術的方法進行改善。
外傷
如果受到外界物體撞擊或者擠壓,可能會導致區域性軟組織傷害,從而引起上述症狀。此時可以透過清創縫合手術的方法進行處理,同時還要注意傷口部位的護理工作。
細菌感染
如果平時不注意個人衛生,導致細菌侵入到體內大量繁殖,也會誘發該現象發生。可以遵醫囑使用頭孢曲松(Ceftriaxon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藥物進行消炎殺菌處理。
急性心肌梗塞
由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原因,導致管腔狹窄閉塞,使心肌供血不足而缺氧壞死,進而會出現上述不適現象。可遵醫囑使用舒壓寧(Metoprolol Tartrate)、雙硝異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等藥物緩解。若病情嚴重者,則需採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緊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方式來改善。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發生在心包膜的炎症性疾病,多考慮與病毒感染有關。由於發炎刺激,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可以遵醫囑服用雷巴威林(Ribavirin)顆粒、克流感(Oseltamivir)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還要注意臥床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肺栓塞等因素造成的。建議及時就醫完善相關檢查,明確具體病因後就診。
心臟有洞是什麼病
心臟有洞一般是生理因素導致的,如卵圓孔未完全閉合,或者是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外傷、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或其他因素。建議患者及時就診,在醫生的綜合診斷下進行相關治療。
一、生理因素
卵圓孔未完全閉合
卵圓孔是胎兒時期左心房與右心房之間的一個血流通道,在胎兒出生後至1歲以內,這個小洞會出現功能性閉合。因此,1歲以內出現卵圓孔未閉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無需進行特殊的治療,一般可自行癒合。
二、病理因素
外傷
外傷、鈍器傷等也可能會導致心臟穿孔,穿孔的嚴重程度取決於鈍力的大小和對心臟的傷害。如果心臟穿孔比較嚴重,類似於遊離壁破裂時可能會導致瘁死。但如果只是輕微的心肌傷害,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開胸進行心臟修復手術,以挽救生命。
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是連線肺動脈和降主動脈之間的一根血管,如果患者在發育過程中動脈導管未及時閉合,就會導致回流入左心的血液增加,長此以往就會加重左心室負擔,造成左心衰。此類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Indometacin)等藥物來進行抗炎治療。
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多是因為胎兒心臟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所引起的,出生後患兒會出現呼吸急促、成長發育遲緩、心律不整、心內膜炎等症狀。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瓣膜修復術、瓣膜置換術等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其他因素
此外,還可能是心房中隔缺損、急性心肌梗塞等原因引起的。
建議患者出現身體不適時要及時到心血管內科等相關科室就診,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