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碳-14呼氣試驗與膠囊胃鏡的比較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7
本文簡要介紹了碳-14呼氣試驗及其相關膠囊的使用。該試驗用於檢測幽門螺杆菌感染,並且不需要特殊準備。在服用碳-14標記的尿素(Urea)膠囊後,等待一段時間再進行呼氣測試即可。最後,文章強調了膠囊胃鏡與無痛胃鏡的區別以及其適應人群,並指出二者各有優缺點,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本文簡要介紹了碳-14呼氣試驗及其相關膠囊的使用。該試驗用於檢測幽門螺杆菌感染,並且不需要特殊準備。在服用碳-14標記的尿素(Urea)膠囊後,等待一段時間再進行呼氣測試即可。最後,文章強調了膠囊胃鏡與無痛胃鏡的區別以及其適應人群,並指出二者各有優缺點,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做碳14吃的膠囊是什麼

碳14一般是指碳-14呼氣試驗,做該試驗吃的膠囊是一種穩定的、具有高敏感性的試劑,臨床上一般是指碳-14尿素(Urea)膠囊。

碳-14呼氣試驗是一種主要用於檢測患者是否感染幽門螺杆菌的一種檢測方法,這種檢查具有無創、便捷等優點。而幽門螺杆菌是一種與胃腸疾病發病有關的細菌感染,如果患者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很有可能會在胃部寄生,從而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一旦感染上幽門螺杆菌,患者就需要透過服用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採取治療方法之前,一般都會進行碳-14呼氣試驗。進行試驗之前則會服用碳-14尿素(Urea)膠囊。該膠囊有可能會對胃腸道產生一定的刺激,導致噁心、嘔吐,還會伴有腹部脹氣和酸液逆流燒心等症狀。大多數情況下症狀比較輕微,注意控制清淡飲食即可,在一段時間之後可以自行緩解。如果症狀較嚴重,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口服雷貝拉唑(Rabeprazole)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

這種方法的安全性一般是比較高的,並且其特異性也很高,通常用於臨床的檢測中,所服用的膠囊一般情況是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此外,為了避免感染幽門螺杆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在用餐時要使用分餐制。

膠囊胃鏡和無痛胃鏡哪個更好

膠囊胃鏡和無痛胃鏡在適用人群、檢查方式、檢查效果等方面均有不同,沒有哪個更好的說法,兩者各有利弊,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即可。

適用人群

膠囊胃鏡需要透過胃鏡進入到上消化道,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黏膜情況。無痛胃鏡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胃鏡檢查,不需要透過胃鏡進入到上消化道,不適感較膠囊胃鏡輕,適用範圍更廣。

檢查方式

膠囊胃鏡是經口吞入,透過食道、胃、十二指腸觀察黏膜情況。無痛胃鏡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檢查,不適感較膠囊胃鏡輕,適用範圍更廣。

檢查效果

膠囊胃鏡觀察較全面,能夠觀察胃黏膜的微小變化,發現較小的病灶,不足是觀察較不全面,可能漏掉較小的病灶。無痛胃鏡是一種需要麻醉的檢查方式,不會讓患者感到痛苦,能夠觀察得較全面。

除此之外,兩者檢查方法的費用也有所不同。無論是膠囊胃鏡還是無痛胃鏡,檢查前都需要完善心電圖、血常規、凝血功能等,並遵醫囑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或者身體健康。

膠囊胃鏡哪裡能做

膠囊胃鏡主要在公立醫院的消化內科做,也可以在私立的衛生所或者鄉鎮衛生院的普內科做。

膠囊胃鏡主要用來檢查患者是否患有胃潰瘍、胃癌等消化系統的疾病。患者首先應進行禁食水操作,在吞嚥膠囊胃鏡之前,先口服瀉藥,將腸道內的內容物徹底地清理乾淨。患者平躺在檢查床上,醫生會給患者口服膠囊內視鏡,膠囊內視鏡會沿著患者的消化道緩慢地進入胃部以及十二指腸,醫生可以直接觀察到患者的胃部以及十二指腸的病變,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2個小時。正常情況下,服用膠囊胃鏡檢查之後2個小時患者才可以吃東西,如果胃部內有食物殘留,會影響膠囊胃鏡的檢查效果,不利於對疾病作出準確的判斷。同時,患者在做膠囊胃鏡檢查前需要先口服祛泡劑,祛泡劑對於消化道會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宜多吃。

另外,患者在平時要多吃蔬菜水果如番茄、蘋果等,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同時患者在檢查之前應避免吸菸等,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膠囊胃鏡怎麼做的,怎麼排出來

膠囊胃鏡主要透過口服藥物的方式進行檢查,排出來的方式主要是口服瀉藥。

患者在口服藥物後,可以透過口服瀉藥的方式,還可以使用複合、乳果糖(Lactulose)等,同時也可以配合使用甘油球,甘油球能夠起到潤滑腸道的效果,將腸道內的內容物排出體外,幫助檢查的順利進行。同時還需要口服抗生素類藥物,能夠起到消炎殺菌的效果,防止胃部出現發炎。在口服藥物後的1-2個小時,患者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能夠觀察胃部的病變情況,是否存在胃部息肉、胃部腫瘤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健康,養成葷素搭配的好習慣,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蘋果、菠菜等,同時還可以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等,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幫助身體健康。另外,患者還需要調整自身的心態,不要出現壓力過大或過於焦慮的情況。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