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氣短:原因與中醫藥物治療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7
本文介紹了胸悶氣短可能的原因以及採用中醫藥物治療的效果。

本文介紹了胸悶氣短可能的原因以及採用中醫藥物治療的效果。

從中醫角度來說怎麼解釋胸悶氣短

從中醫角度講,胸悶氣短可能是心虛膽怯、氣滯血瘀、肝氣鬱結、痰濁閉竅、心陽不振等原因導致的。

心虛膽怯

心虛膽怯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失眠多夢、惡聞聲響、食少、舌淡、脈細弱等症狀,還可能會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患者可遵醫囑口服安神定志丸、安神溫膽丸等藥物治療。

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鬱滯日久而致血行瘀阻的病機,多由情志內傷、憂鬱不遂,氣機阻滯,血失濡養而見面色晦暗、疲倦無力等症狀。患者可使用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劑進行治療。

肝氣鬱結

肝氣鬱結是指肝臟的疏洩功能失常,導致體內氣機疏通不暢,造成氣機鬱結的一種病理變化。肝氣鬱結會導致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患者可使用柴胡舒肝丸、加味逍遙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痰濁閉竅

痰濁閉竅是由於脾失健運,津液凝聚為痰,停於腹中不能排出體外,阻塞神機下洩通路所致的一種病症。痰濁閉竅可導致腦竅閉塞,從而出現胸悶、頭暈等症狀。患者可使用二陳丸、苓桂咳喘寧膠囊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心陽不振

心陽不振是指心陽虧虛,導致溫煦功能不足所表現的症候。心陽不振會導致心臟失於陽氣的溫煦,從而出現面色蒼白、胸悶、氣短等症狀。患者可使用參附強心丸、柏子養心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建議患者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注意勞逸結合。

胸悶氣短喝中藥調理有用嗎

如果存在胸悶氣短,喝中藥調理通常是有用的,但具體情況需要到醫院進行中醫辨證後,根據不同原因進行判斷。

胸悶氣短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但是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從中醫理論上來講,是由肝氣鬱結、脾胃虧虛、氣血兩虧等原因造成,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中藥進行調理,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並且由於中藥成分比較安全,因此對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小,安全性比較高,但是調理效果比較緩慢,需要長期堅持用藥。

但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導致的上述症狀,可能無法透過中藥調理,需要立即就醫,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遵醫囑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等藥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