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燙傷:症狀、病因、檢查與預防、治療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8
本文介紹了皮膚燙傷的症狀及處理方法。皮膚燙傷的症狀包括疼痛、紅斑、水泡、皮損邊緣清晰以及焦痂形成。針對不同的原因導致的燙傷,其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皮膚淺表層的燙傷可以在數天至數週內自行癒合,無需特殊治療。重症或深部組織傷害可能需要醫療干預,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殘疾或危及生命。

本文介紹了皮膚燙傷的症狀及處理方法。皮膚燙傷的症狀包括疼痛、紅斑、水泡、皮損邊緣清晰以及焦痂形成。針對不同的原因導致的燙傷,其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皮膚淺表層的燙傷可以在數天至數週內自行癒合,無需特殊治療。重症或深部組織傷害可能需要醫療干預,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殘疾或危及生命。

皮膚燙傷有哪些症狀?

皮膚燙傷的症狀包括疼痛、紅斑、水泡、皮損邊緣清晰以及焦痂形成。如果症狀較嚴重或面積較大,建議及時就醫以避免感染和其他併發症。

疼痛

由於高溫導致皮膚組織傷害,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和傷害,從而引發疼痛感。疼痛通常出現在被燙傷的區域,可能為持續性或間歇性。

紅斑

當皮膚受到熱源刺激時,區域性微血管會擴張並血流加快,進而出現紅斑現象。紅斑一般出現在皮膚表面,顏色可能從紅色到紫色不等。

水泡

高溫會導致表皮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的細胞可能會釋放出液體,形成水泡。水泡通常位於受傷點附近,大小不一,可伴有滲液。

皮損邊緣清晰

皮損邊緣清晰是由於真皮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而表皮層並未完全脫落,形成了明顯的分界線。這種特徵常見於Ⅱ度燒傷,即淺Ⅱ度和深Ⅱ度燒傷,此時皮膚仍有感覺但可能出現麻木。

焦痂形成

焦痂形成是皮膚深層組織受到嚴重傷害後的一種保護反應,有助於隔離感染並促進癒合過程。焦痂通常覆蓋在水泡上,質地堅硬,顏色呈黑色或褐色。

針對皮膚燙傷的症狀,可以進行體格檢查以評估傷口情況。必要時,還應進行超音波檢查或磁共振成像來評估深度和範圍。治療措施包括冷敷緩解疼痛和減少腫脹,以及使用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患者需要避免破壞新生的皮膚,保持傷口乾燥清潔,並遵循醫囑採取適當的護理措施。

皮膚燙傷的病因

皮膚燙傷可能是由熱液燙傷、蒸汽燙傷、化學物質接觸性燙傷、電流燙傷或放射性物質燙傷等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治療。

熱液燙傷

由於高溫液體直接作用於皮膚表面導致組織傷害。輕度燙傷可使用冷水沖洗患處以降低餘溫,並外用京萬紅軟膏、燙傷藥膏等進行處理。

蒸汽燙傷

當皮膚長時間暴露在高溫蒸汽環境中時,水分蒸發會導致皮膚失水和組織傷害。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塗抹燙傷藥膏後,再覆蓋紗布防止感染。必要時也可以遵醫囑服用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阿莫西林(Amoxicillin)預防感染。

化學物質接觸性燙傷

主要是因為皮膚接觸到強酸、強鹼等具有腐蝕性的化學物質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炎反應。如果患者出現疼痛難忍的情況,則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並配合醫生透過手術的方式將壞死組織清除掉。

電流燙傷

電流透過人體時會產生熱量,導致區域性組織受到高溫灼傷。針對這類情況通常需立即切斷電源,並給予心肺復甦術。

放射性物質燙傷

高能量電磁波輻射造成深部組織傷害,可能導致長期癒合困難。治療可能包括物理療法如冷敷以及應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此外,建議定期監測受損區域的恢復進展,以免延誤病情。

皮膚燙傷的檢查診斷方式

皮膚燙傷的檢查診斷通常包括體格檢查、傷口評估、觸痛測試、皮膚溫度測定和氧合狀態監測。如果燙傷面積較大或伴有其他嚴重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體格檢查

通過觀察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來判斷是否出現皮膚傷害。醫生會仔細檢視受傷部位是否有紅腫、水泡等異常情況,並詢問患者疼痛程度。

傷口評估

評估傷口大小、深度及位置,以確定治療方案。由專業醫護人員對受損區域進行細緻檢查,並記錄相關資訊。

觸痛測試

檢測受損皮膚對觸覺刺激的敏感度,協助判斷灼傷範圍與嚴重性。醫師使用無菌針頭輕壓患者受損處,觀察其反應。

皮膚溫度測定

測量受損皮膚的溫度,輔助判斷組織傷害的程度。利用紅外線測溫儀或其他裝置連續監測受損區域的溫度變化。

氧合狀態監測

監控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的血氧水平,確保其得到足夠的氧氣供應。透過穿戴行動式脈搏血氧儀或連線到呼吸機上的傳感器來進行持續監測。

以上各項檢查前,應避免搔抓或接觸可能引起感染的物品以防加重皮膚傷害。同時告知醫生任何不適感如劇烈疼痛或異常活動受限以便獲得適當的止痛藥物或物理治療建議。

皮膚燙傷的治療

皮膚燙傷後可以採取冷敷、溼潤敷料、預防感染、傷口護理、皮膚移植等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冷敷

立即用流動冷水沖洗燙傷部位15-30分鐘,降低餘熱傷害。冷敷有助於緩解疼痛、減少組織水腫,是急救的第一步。

溼潤敷料

使用溼潤敷料覆蓋燙傷區域,提供潮溼環境促進癒合。溼潤敷料幫助減少疤痕形成、緩解不適感;適合小面積淺度燙傷。

預防感染

保持燙傷部位清潔乾燥,避免接觸汙染物。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防止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癒合並減少併發症風險。

傷口護理

定期檢查並處理未癒合傷口以防感染,必要時遵醫囑服用消炎藥。正確傷口護理能促進癒合過程,減少色素沉著及瘢痕形成。

皮膚移植

對於大面積深度燒傷或其他複雜情況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健康皮膚並將其移植到受損區域能夠恢復皮膚功能。皮膚移植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廣泛受損區域且無法透過其他方式修復之人士而言。

在處理皮膚燙傷時,應避免破壞水泡,因為這可能會延遲癒合過程並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議患者做好防曬工作,外出時塗抹防曬霜,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以免陽光直射患處,影響病情恢復。

皮膚燙傷如何去預防?

皮膚燙傷可透過穿戴保護性衣物、避免接觸高溫物體、使用隔熱器具、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應急處置培訓等措施進行預防。

穿戴保護性衣物

穿戴保護性衣物如手套、圍裙等可以提供物理屏障,減少皮膚直接接觸高溫物體的風險。日常生活中,在進行可能涉及高溫操作的工作或活動時,確保佩戴適當的防護裝備。

避免接觸高溫物體

避免長時間或頻繁地將身體部位尤其是手部直接暴露於高溫環境中,以降低被燙傷的可能性。對於經常需要與高溫物品接觸的職業人員,應採取措施盡量減少皮膚與高溫物體的直接接觸時間。

使用隔熱器具

使用隔熱器具如矽膠墊、隔熱手套等可有效隔離人體與高溫源之間的直接接觸,從而降低皮膚被燙傷的風險。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烹飪或操作熱源時,應考慮使用隔熱器具來保護皮膚。

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

對工作場所和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評估,透過安裝防護設施或調整作業方式來控制風險。定期檢查工作場所是否存在可能導致員工受傷的安全隱患,並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消除。

應急處置培訓

應急處置培訓包括學習如何迅速冷卻受損皮膚以及識別嚴重程度並給予適當處理的方法。所有員工都應接受應急處置培訓,以便在發生意外情況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應對。

若皮膚輕微灼傷,可透過冷敷緩解不適症狀;如果出現水泡或疼痛加劇,應尋求醫療幫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