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腸疝氣的症狀、原因、檢查與診斷方式以及治療方法。腸疝氣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部腫塊、嘔吐、便秘以及排便困難等症狀。其病因可能包括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腹壁肌肉薄弱、腹內壓增高、長期便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處理。
腸疝氣有哪些症狀?
腸疝氣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部腫塊、嘔吐、便秘以及排便困難。由於腸疝氣可能伴有腸阻塞,建議及時就醫以避免嚴重併發症。
腹痛
腹痛是由於腸管進入疝囊後受到壓迫和刺激引起的。疼痛通常位於腹部的一側或下方,可能伴有腸絞痛感。
腹部腫塊
當腸管被擠壓時,會導致腹部出現可移動的包塊。腫塊通常可以在肚臍周圍觸及,大小不一,有時會隨著體位改變而上下移動。
嘔吐
嘔吐可能是由於腸阻塞導致胃腸道內容物不能順利透過,從而引起噁心和嘔吐反射。嘔吐多發生在腹痛之後,且常呈噴射狀,同時可能伴隨有酸臭味的氣體或食物殘渣。
便秘
由於腸阻塞的發生,影響了正常消化道的功能,使大便無法及時排出,進而引發便秘。患者可能會注意到大便變得乾硬,排便頻率減少,且伴隨著排便困難的情況。
排便困難
排便困難主要是因為腸疝氣引起的腸腔狹窄或堵塞,導致糞便難以透過。患者可能出現肛門不適、排便費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需要用手幫助排便。
針對腸疝氣的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疝囊的位置和大小。治療措施包括手術修補,如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等。患者平時應注意避免任何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如重體力勞動、長時間咳嗽或打噴嚏,以減少腸疝氣的風險。
腸疝氣的病因
腸疝氣的病因可能包括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腹壁肌肉薄弱、腹內壓增高、長期便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腸道從正常解剖位置脫出,引起疝氣。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針對性治療。
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
由於胚胎期腹膜鞘狀突未能完全閉合,導致腸管與腹腔之間的通道未被封閉,當腸管透過這個通道膨出時就會形成腸疝氣。可透過手術修補未閉的腹膜鞘狀突來治療,如Lichtenstein手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等。
腹壁肌肉薄弱
腹壁肌肉薄弱使得腹腔內的壓力增加,從而導致腹腔內的臟器容易從腹壁上的缺損處突出形成腸疝氣。可採用營養支援療法和物理療法進行改善,如高蛋白飲食、腹肌鍛鍊等。
腹內壓增高
腹內壓增高會導致腹腔內壓力超過腹壁的壓力,使腹腔內的組織或器官向腹壁薄弱處凸出而形成腸疝氣。對於由慢性咳嗽引起的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如使用止咳藥物複合甘草片、氫溴酸鹽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 HBr)等。
長期便秘
長期便秘可能導致排便用力過大,增加腹內壓,進而促使腸內容物向外突出形成腸疝氣。可透過服用潤腸通便類藥物緩解,比如乳果糖(Lactulose)、甘油球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反覆發作的呼吸困難,這會引起肋骨架運動異常,進一步影響到腹部肌肉的功能狀態,導致腹壁肌肉收縮力量下降,從而使腹腔內壓力升高,導致腸疝的發生機率增加。針對此病因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病情發展,減少急性加重次數,提高生命品質。一般可以遵醫囑使用沙丁胺醇(Salbutamol)、布地奈德(Budesonide)吸入氣霧劑等支氣管舒張劑進行緩解。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對腹部相關檢查,以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及提重物,以免增加腹內壓力,還要保持規律的大便習慣,防止便秘的發生。
腸疝氣的檢查診斷方式
腸疝氣的檢查診斷可以透過以下五種方式進行:
腹部超音波檢查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
氣體骨盆腔顯影劑灌注
纖維結腸鏡檢査
生物標志物檢測
腸疝氣的治療
腸疝氣的治療可以考慮飲食調整、穿戴疝氣帶、腹壁肌肉加強訓練、手術修補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飲食調整
患者應遵循高纖維、低脂飲食,減少便秘的發生,從而降低腹內壓。因為腸疝氣患者由於腹壁薄弱或缺損導致腸道從正常解剖位置突出形成包塊,當發生便秘時,會增加腹腔壓力,加重病情。透過高纖維食物可促進排便,減少便秘的發生,進而減輕腹內壓,緩解不適症狀。
穿戴疝氣帶
使用疝氣帶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透過加壓幫助穩定疝囊並促進其自然癒合。此方法適合輕度至中度腸疝氣患者,能有效防止疝囊脫出,減少併發症風險。但須注意不宜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腹壁肌肉加強訓練
腹壁肌肉加強訓練包括腹部收縮運動和核心穩定性練習,旨在增強腹肌力量和改善腹壁結構。腹壁肌肉薄弱是腸疝氣發生的原因之一,透過針對性鍛鍊可以提高腹壁支持力,預防進一步惡化。需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才能見效。
手術修補
手術修補通常採用開放式或微創技術,在全身麻醉下將疝囊與周圍組織牢固縫合,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對於大多數腸疝氣患者而言,這是根治性措施,能夠徹底移除病變部位,避免復發。術後需密切觀察傷口感染及恢復情況。
在治療腸疝氣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劇烈活動,尤其是提重物,以減少腹內壓力增高而加劇病情。同時,保持規律的大便習慣,若存在便秘等問題,應及時處理,以免因排便困難而導致腹壓增大,促使病情發展。
腸疝氣如何去預防?
腸疝氣可以透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穿著寬鬆衣物、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規律排便、及時治療便秘或腹瀉等措施進行預防。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和減少便秘的發生,從而降低腹內壓力。適當食用高纖維食物如全麥面包、燕麥片等,確保每日攝入量符合推薦標準。
穿著寬鬆衣物
穿著過緊的衣服可能會導致腹部皮膚過度拉伸而形成薄弱點,進而成為疝氣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之一。選擇合適尺碼且松度適宜的內衣褲是關鍵所在,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避免穿戴過於緊繃之物以保護身體。
避免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會使得腹腔內壓增高,從而誘發或加重腸疝氣的症狀。對於存在腸疝氣風險的人群而言,應該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舉重、伏地挺身等。
保持規律排便
保持規律排便可以有效防止便秘與排便時用力過大引起的腹內壓增高,從而降低患腸疝氣的風險。建議每天定時定量地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注意多喝水以促進腸胃蠕動。
及時治療便秘或腹瀉
便秘或腹瀉可能導致腹內壓力升高,長期如此會增加發生腸疝氣的機率。調整飲食結構並配合藥物治療如乳果糖(Lactulose)、雙歧桿菌等可有效改善消化道功能紊亂狀況。
若患者發現有腸疝氣症狀應及時就醫。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