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瘡:症狀、病因、檢查、治療、預防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8
本文介紹了內痔瘡的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內痔瘡的患者應該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免延誤病情。

本文介紹了內痔瘡的症狀、原因、診斷、治療及預防。內痔瘡的患者應該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免延誤病情。

內痔瘡有哪些症狀?

內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肛門瘙癢、直腸出血、排便時疼痛、肛門腫脹以及痔核脫出。由於內痔可能伴有嚴重的出血,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肛門瘙癢

內痔患者由於長期發炎刺激會導致肛周皮膚受到分泌物和摩擦的影響而出現瘙癢。瘙癢通常發生在肛門周圍,可能伴有皮膚乾燥、紅斑等症狀。

直腸出血

內痔位於齒狀線上方,此處有豐富的血管叢。當內痔破裂時,會引發出血。出血多為鮮紅色血液,一般不伴隨疼痛,可能附著於糞便表面或隨排便滴落。

排便時疼痛

內痔嚴重時可導致黏膜糜爛、潰瘍等病變,在排便時容易受硬便刺激而出血。疼痛感主要集中在肛門區域,在排便時加劇。

肛門腫脹

內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其體積增大,壓迫周圍組織,進而誘發肛門腫脹的情況發生。腫脹可能出現在肛門內部或外部,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有時伴隨區域性溫度升高。

痔核脫出

隨著痔核逐漸增大,其可透過肛門括約肌薄弱處突出至肛門外形成脫垂現象。痔核脫出常在排便時發生,嚴重者甚至可在咳嗽、打噴嚏時自行脫落。

針對內痔的診斷,可以進行肛門指診以評估痔核情況,必要時還可配合醫生透過電子結腸鏡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其他腸道疾病。對於內痔患者,建議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薑等;保持肛門清潔衛生,避免久坐、久站,適當增加運動量,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便秘的發生。

內痔瘡的病因

內痔的發生與肛墊下移、靜脈曲張、遺傳因素、飲食不當有關。患者需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和緩解症狀。

肛墊下移

正常情況下,肛門部位存在一定的肌肉組織以及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的肛墊結構來幫助緊緻肛門並輔助排便功能。當受到長期腹壓增高壓迫時會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引起其發生充血水腫甚至下移脫出的情況發生從而引發內痔。此病通常表現為肛門不適、瘙癢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疼痛及出血現象。

靜脈曲張

由於長時間久坐或站立不動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而引起的血管壁薄弱和擴張。這種情況容易使直腸下段黏膜下的靜脈叢迂曲擴張形成團塊狀突出於肛門外稱為內痔。常見症狀包括肛門墜脹感、大便帶血等,並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內痔,則個體患該疾病的風險會相應增加。這是由於基因突變或者某些特定基因位點上的異常表達所造成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無痛性便血、肛門腫物脫出等。

飲食不當

經常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會引起胃腸道蠕動加快而導致糞便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從而造成乾結的大便排出困難加重對肛管區域的壓力誘發內痔的發生。患者可能會在排便時感到劇烈疼痛並伴有鮮紅色血液滴落的現象。

建議進行肛門鏡檢查以確定病情程度並接受專業醫療指導。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便秘情況發生。

內痔瘡的檢查診斷方式

內痔瘡的檢查診斷通常需要透過肛門指診、肛門鏡檢查、直腸指診、肛門視診和血常規檢查進行。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肛門指診

透過醫生的手指觸控肛門及周圍區域來評估內部結構和異常情況。患者採取仰臥位,雙腿屈曲,醫生戴上手套後輕輕插入肛門以觸感異常組織或確定是否存在腫塊。

肛門鏡檢查

使用特製工具直接觀察肛門、直腸下端等部位有無病變的一種方法。需由專業醫護人員指導,在安靜舒適狀態下完成,通常會感到輕微不適但並不疼痛。

直腸指診

是初步篩查直腸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觸及距肛緣7-9cm範圍內的病變。患者取側臥位或截石位,雙腿彎曲並稍向前挺出,雙手交叉抱於胸前固定上身;醫生戴好手套後將食指塗上潤滑油輕輕伸入肛門內觸控檢查。

肛門視診

用於觀察肛門位置、顏色、形態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分泌物等情況。讓患者採取蹲姿或坐姿,暴露肛門區域約30秒至1分鐘時間以便仔細檢視。

血常規檢查

血液分析能夠提供紅血球計數、白血球總數及其分類計數以及其他參數信息。取樣過程快速且無需特殊準備;結果通常可在48小時內獲得。

以上各項檢查均需要空腹進行,以免影響檢測結果。建議患者提前諮詢醫生,並按醫囑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內痔瘡的治療

內痔瘡的治療可以考慮中藥燻洗、肛門坐浴、區域性用藥、硬化劑注射、雷射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中藥燻洗

將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癢作用的中藥煎煮後,利用蒸汽進行燻蒸並坐於藥液之上,每日一次。此方法有助於改善區域性血液循環,緩解發炎及瘙癢等症狀;對於輕度內痔有較好的療效。

肛門坐浴

使用溫水或過錳酸鉀(KMnO4)溶液進行肛門部位的清洗,每日至少兩次。坐浴能夠清潔肛門區域,減輕因排便不暢引起的不適感,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

區域性用藥

可選用含有利多卡因(Lidocaine)、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等成分的外用藥物,按說明書指示塗抹於患處。這些藥物能暫時緩解內痔引起的疼痛、瘙癢等不適;適用於輕至中度內痔患者。

硬化劑注射

透過專業醫生操作,在影像引導下將硬化劑注入病變組織周圍,通常為門診手術。硬化劑會導致病變組織發生纖維化而逐漸收縮,從而達到縮小或消除內痔的效果。主要針對小型且位置合適的內痔。

雷射治療

採用特定波長的雷射裝置對準受影響區域進行精準照射,在門診條件下完成治療過程。雷射能量被吸收後會形成微小凝固點,促使異常血管閉塞並使其萎縮。適合處理位於直腸上部且數量不多的內痔。

建議患者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如辣椒、生薑等,以減少對肛門黏膜的刺激。同時,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適當增加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幫助預防痔的發生或加重。

內痔瘡如何去預防?

內痔瘡的預防可以考慮合理飲食纖維攝入、充足水分攝入、避免久坐久站、定期進行肛門肌肉鍛鍊以及定期體檢與肛腸健康評估。

合理飲食纖維攝入

合理飲食纖維攝入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通暢,減少便秘的發生。日常生活中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腸道功能。

充足水分攝入

充足的水分攝入有助於軟化大便,減輕排便時對肛門的壓力,從而降低患內痔的風險。每天至少飲用8杯水,確保身體得到足夠的水分。

避免久坐久站

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會增加骨盆腔血流淤積,導致靜脈曲張,從而誘發內痔。建議每小時起身走動幾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

定期進行肛門肌肉鍛鍊

透過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力量來提高肛門區域的支撐力,減少肛門下垂和出血的風險。每日進行肛提肌收縮運動,每次持續數秒鐘,重複多次。

定期體檢與肛腸健康評估

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並處理潛在的肛腸疾病風險因素,防止病情進展。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肛腸相關專案的篩查。

若患者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