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風險因素、預後與常見原因

分類: 大腦與神經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9
本文介紹了硬腦膜下出血的風險因素、預後及常見原因。該疾病致死率較高,但不同患者的預後因個體差異而異。針對硬腦膜下出血的治療需謹慎,並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文介紹了硬腦膜下出血的風險因素、預後及常見原因。該疾病致死率較高,但不同患者的預後因個體差異而異。針對硬腦膜下出血的治療需謹慎,並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硬腦膜下出血死亡率

硬腦膜下出血的死亡率約為20%-30%。其風險因素包括顱內高壓、凝血功能障礙以及既往卒中史。

顱內高壓

顱內高壓是由於硬腦膜下積液導致大腦組織受到壓迫而引起的一種病理狀態。該疾病可引起頭痛、嘔吐和視力模糊等症狀, 長期發展還可能導致腦疝形成, 死亡率較高。

凝血功能障礙

凝血功能障礙會影響凝血過程, 導致出血傾向增加。在硬腦膜下出血的情況下, 出血不易自行停止, 加重病情並提高死亡風險。

既往卒中史

有卒中病史者發生硬腦膜下出血的風險會相應增高。因為先前的大腦血管傷害可能使硬腦膜下的血管更容易破裂, 增加了致命性腦損害的可能性。

患者的年齡及基礎健康狀況

年輕且無合併症患者通常預後較好; 而高齡或存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則容易因耐受手術差而導致術後併發症增多, 提高死亡率。

是否及時治療與管理

早期識別與快速干預有助於控制硬腦膜下出血的發展, 可以降低對腦組織造成的傷害, 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提高生存機會。反之, 治療延誤可能會加劇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增高等問題, 增加死亡風險。

硬腦膜下出血預後

硬腦膜下出血的預後因人而異,通常取決於出血量、是否伴有基礎疾病以及治療及時性。一般來說,少量出血且無基礎疾病的患者預後較好;大量出血或存在心血管病史者可能面臨嚴重後果。

出血量

出血量是影響硬腦膜下出血預後的關鍵因素之一。少量出血可能導致症狀較輕,經過適當的處理後恢復機會較大;大量出血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基礎疾病

有無基礎疾病也會影響硬腦膜下出血的預後情況。對於沒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由於身體狀態相對良好,因此在發生硬腦膜下出血時,其預後相對樂觀;但對於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則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進而影響預後效果。

治療及時性

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也是決定硬腦膜下出血預後的重要因素。早期發現並進行規範化的治療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大腦傷害,提高治癒率和生存品質;反之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者出現後遺症。

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的程度對硬腦膜下出血的預後也有一定影響。輕微的顱內高壓可能透過調節機制得到緩解,不會顯著加重腦水腫和損害;重度顱內高壓會導致腦疝形成,迅速發展為急性腦功能衰竭,此時預後較差。

是否有合併症

是否存在合併症如凝血功能異常會對硬腦膜下出血的預後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存在合併症的患者一般能夠順利止血,減少繼發性腦損害的發生機率,幫助改善預後;若同時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則可能出現反覆出血的情況,導致預後不佳。

硬腦膜下出血自行吸收

硬腦膜下出血自行吸收可以考慮顱內壓監測、腦室引流、正腎上腺素、亞低溫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顱內壓監測

透過置入導管至大腦內部來持續監測顱內壓力,通常在手術後立即開始。此方法用於評估顱內壓變化,指導臨床決策,防止因顱內高壓導致的進一步傷害。

腦室引流

將一根軟管插入腦室以引導腦脊液流向安全區域並減輕壓力。腦室引流有助於緩解由硬腦膜下出血引起的腦水腫和顱內高壓。

正腎上腺素

透過靜脈注射給予患者正腎上腺素以提高血壓。正腎上腺素能夠增加腦部血流灌注,改善硬膜下出血引起的一過性意識喪失、頭痛等症狀。

亞低溫治療

採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低體溫至32-34℃,維持至少24小時。亞低溫治療可減少神經細胞死亡,適用於預防硬腦膜下出血所致的腦損傷。

硬腦膜下出血應緊急就醫,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硬腦膜下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硬腦膜下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性顱內出血、顱內血管畸形、高血壓、抗凝治療或酒精濫用。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硬腦膜下的血管破裂或傷害,引起出血。硬腦膜下出血是一種嚴重的醫療緊急情況,需要立即就醫以評估和治療。

外傷性顱內出血

外傷導致頭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硬腦膜下間隙引起出血。應立即進行頭顱CT掃描以確定出血部位和嚴重程度,並採取緊急手術清除血腫。

顱內血管畸形

顱內動靜脈瘻或其他型別的血管畸形可能導致區域性血管壁薄弱,在血壓增高時容易破裂出血。針對此類患者,可考慮使用經皮穿刺介入栓塞術、開顱手術等方法進行治療。

高血壓

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腦小動脈硬化,進而出現微動脈瘤。當血壓急劇升高時,這些微動脈瘤可能破裂導致出血。降壓藥物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卡托普利(Captopril)可用於控制高血壓,減少出血風險。

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如華法林(Warfarin)會增加凝血時間,使顱內出血的風險增加。需要定期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並調整抗凝藥物劑量。

酒精濫用

酒精中毒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導致腦血管痙攣或破裂。戒酒是關鍵,同時可以遵醫囑服用美他多辛(Metadoxine)、維生素B6片等營養神經類藥物緩解不適症狀。

建議定期進行神經系統體檢以及頭顱MRI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處理硬腦膜下出血的相關病變。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