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風:原因、後遺症及治療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20
本文介紹了出血性中風的多種原因及後遺症,並強調了及時就醫的重要性。該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高血壓、腦動脈瘤等,其後遺症包括偏癱、認知障礙等。針對不同原因的出血性中風,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抗血小板治療、溶栓治療等。當出現相關症狀時,應儘快就醫以獲取準確診斷和適當治療。

本文介紹了出血性中風的多種原因及後遺症,並強調了及時就醫的重要性。該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高血壓、腦動脈瘤等,其後遺症包括偏癱、認知障礙等。針對不同原因的出血性中風,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抗血小板治療、溶栓治療等。當出現相關症狀時,應儘快就醫以獲取準確診斷和適當治療。

出血性中風原因

出血性中風可能由高血壓、腦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凝血功能障礙、抗凝劑過量使用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管理和治療。

高血壓

長期血壓過高會導致腦血管壁硬化、變薄,從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控制高血壓是預防出血性中風的關鍵。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Nifedipine)、氨氯地平(Amlodipine)等。

腦動脈瘤

由於先天發育異常或者後天因素導致腦部動脈區域性薄弱,在高壓血液衝擊下形成膨出樣改變,當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破裂出血。介入栓塞術是常用的治療方法,透過導管將彈簧圈等材料送至動脈瘤體內進行填塞。

顱內動靜脈畸形

顱內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由異常溝通的動脈和靜脈組成,使血液從高壓的動脈直接流入低壓的靜脈系統,引起反覆出血。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開顱手術或血管介入治療。

凝血功能障礙

凝血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凝血能力下降,出現自發性出血的情況,包括遺傳性和後天兩大類。輸注新鮮冷凍血漿可以補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

抗凝劑過量使用

抗凝劑抑制了凝血過程中的關鍵酶,導致凝血受阻,如果使用劑量過大,則會引起出血傾向。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是常見的監控方式,以調整抗凝藥的用量。

建議定期進行血脂檢測以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心血管健康狀況。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來調節血脂水平。

出血性腦中風後遺症

出血性腦中風後遺症包括偏癱、感覺障礙、言語障礙、吞咽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等,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和管理這些後遺症。

偏癱

偏癱是由於出血性腦中風導致大腦運動皮層受損,影響了大腦控制肌肉活動的功能。 偏癱主要表現為身體一側無力或完全不能動彈,可能伴有肌肉萎縮和肌張力增高。

感覺障礙

感覺障礙源於神經傳導路徑受累,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區域性麻木、刺痛感減退等不適現象。 這種情況通常涉及軀體的感覺傳入通路,可伴隨異常的溫度、疼痛或觸覺感知。

言語障礙

言語障礙多因大腦語言中樞受損,影響到患者的發音、理解和表達能力。 言語障礙的症狀包括失語、發音不清或難以理解他人說話。

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可能是由延髓麻痺引起的舌下神經傷害所致,使咽喉部肌肉無法正常協調運動。 吞咽困難可能導致食物迴流、咳嗽或窒息,嚴重時甚至需要透過胃管餵食。

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是由腦中風造成的額葉、顳葉、頂葉等區域受損,影響信息處理和記憶儲存。 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等症狀。

針對出血性腦中風後遺症,建議進行頭顱MRI、CT掃描以評估病情。治療措施主要包括物理康復訓練、職業療法以及藥物治療如依達拉奉(Edaravone)、胞磷膽鹼鈉(Citicoline sodium)等神經營養類藥物。患者應避免吸菸和飲酒,保持均衡飲食,定期複查並遵循醫囑進行適當的活動。

出血性中風治療

出血性中風的治療可能包括抗血小板治療、溶栓治療、血管內治療、降纖治療和顱內壓管理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通常包括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克隆皮得格(Clopidogrel)等藥物,透過抑制血小板活化來預防新的血栓形成。此措施適合於防止腦動脈瘤引起的出血性中風再發生。因為腦動脈瘤破裂後,區域性會形成血腫,而血腫又可誘發血小板聚集導致再次出血。

溶栓治療

溶栓治療通常採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藥物,在短時間內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對於急性期的出血性中風患者,由於血液流動受阻導致缺氧和缺血,此時應用溶栓治療有助於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狀態。

血管內治療

血管內治療是利用導管技術將微導管送至受損血管處,然後釋放微球囊或支架對受損部位進行擴張和支撐。該方法適用於大血管閉塞所致的出血性中風。其作用機制在於重建被堵塞的血流通道,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減少神經功能損害。

降纖治療

降纖治療主要是指使用降纖藥物如注射用降纖酶等降低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該措施適合於緩解由高纖維蛋白血癥引起的出血性中風症狀。高纖維蛋白血癥會導致凝血加快,易形成血栓,引起腦血管阻塞。

顱內壓管理

顱內壓管理涉及監測顱內壓力並採取相應措施控制其水平,常用方法有使用甘露醇(Mannitol)快速靜脈注射降低顱內壓。對於存在顱內高壓的出血性中風患者至關重要,以減輕因水腫壓迫大腦而造成的繼發性傷害。

在出血性中風的治療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避免進一步加重出血。同時,建議定期複查頭部CT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分別

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是兩種不同的腦血管疾病,前者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導致區域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後者則是由於腦部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流入腦實質引起。

缺血性中風是因為腦動脈閉塞或狹窄,導致區域性腦組織供血不足,進而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出血性中風則多由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病變引起,當這些病變突然破裂時會導致大量出血進入腦實質。缺血性中風可能表現為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症狀;出血性中風則常伴隨劇烈頭痛、嘔吐、肢體無力等症狀。

為了明確診斷,可以進行頭顱CT掃描、MRI成像以及頸動脈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包括溶栓治療和血管內介入治療,如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藥物溶栓,以及機械取栓術。出血性中風的處理需緊急控制顱內壓增高,常用甘露醇(Mannitol)降低顱內壓力,同時針對原發病因進行止血處理,如顱內血腫清除術。

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都應避免吸菸和過度飲酒,以減少心血管風險。飲食上宜選用低鹽、低脂食物,保持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這兩種疾病的發作。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