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兒出現黃疸的時間一般在生後2-3天,5-7天達高峰,持續約2周消退。早產兒的黃疸期多數在生後3-5天內出現,5-7天達高峰,而延遲出現或不退者,大約有1/4的病例於生後第2週末仍存在黃疸,其發生率和膽紅素水平均高於足月兒。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可分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其中生理性原因包括母嬰血型不合、生理因素,如日光照射不足等,以及母乳性黃疸等,通常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原因如肝炎病毒、敗血症、膽道閉鎖等疾病因素導致的黃疸,則需要及時治療。
生理性原因
母嬰血型不合
如果母親與胎兒之間因遺傳基因關係,產生ABO或者RH血型不合,在新生兒出生之後就會發生溶血反應,表現為黃疸,並且會伴有貧血或者是核黃疸等情況。
生理因素
由於新生兒攝入量過少、排出過多所引起的間接膽紅素增高所致的黃疸,常見於頭顱血腫抽吸術後的新生兒,以及胎便排空遲緩的新生兒,可以透過按摩雙側足底促進胎便排出,加速黃疸消退。
日光照射不足
新生兒的日光照射不足,不能有效轉換成前白蛋白而導致體內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從而造成黃疸的情況。
其他情況
新生兒肝臟解毒功能較差,若進食較少,可能會使大量未被消化的物質進入腸道,刺激腸蠕動加快,進而影響正常的血液再循環,加重高間接膽紅素血症,誘發黃疸。
病理性原因
敗血症
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時,會導致身體出現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此時患兒常伴有的症狀就是黃疸,還會伴隨精神萎靡、嗜睡、拒奶等症狀。
膽道閉鎖
是發生在新生兒時期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膽管發育障礙所引起,會導致皮膚發黃、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有可能會影響到肝臟的功能,所以會造成黃疸。
此外,還可能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原因所致,建議家長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處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