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慢性痛風的症狀與治療,並強調了及時就醫的重要性。對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情況,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用於緩解症狀。識別痛風需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急性痛風需緊急醫療干預,其誘發原因包括高尿酸血癥、遺傳因素、酗酒、腎臟問題或藥物副作用。
慢性痛風症狀
慢性痛風的症狀包括關節腫脹、關節疼痛、痛風石、皮下結節、尿酸結石等,通常在長期存在高尿酸血癥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由於症狀持續且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控制病情。
關節腫脹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於長期高尿酸血癥導致單鈉尿酸鹽結晶析出並沉積於關節內而引起的發炎反應。當晶體刺激滑膜時,會導致區域性出現免疫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進而引發發炎反應和水腫。腫脹通常發生在大腳趾關節,但也可能影響其他關節如足跟、膝關節等。
關節疼痛
痛風患者存在尿酸排洩障礙或者尿酸合成過多,導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或關節周圍軟組織中,形成異位水晶體,區域性反覆發作性發炎反應誘發關節疼痛。疼痛多為夜間突然發作,首發於第一蹠趾關節,也可發生於踝關節、膝關節等處。
痛風石
痛風石是因為體內尿酸結晶不斷沉積在關節周圍所形成的,這些結晶會隨著時間逐漸增大,最終形成固體的痛風石。痛風石通常出現在關節周圍,尤其是足部的第一蹠趾關節。
皮下結節
痛風病人的尿酸鹽結晶會在皮膚下方形成硬塊,即痛風石,進一步發展可形成皮下結節。皮下結節通常質地較硬,表面光滑,移動度小,常見於足背、耳輪、鷹嘴窩等處。
尿酸結石
尿酸結石主要是由腎臟中未溶解的尿酸微晶聚積而成,其形成與尿液pH值下降有關。尿酸結石常位於腎盂、輸尿管、膀胱等部位,典型表現為腰腹部腸絞痛、血尿等症狀。
針對慢性痛風的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X光檢查以及血液檢測來評估尿酸水平。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吲哚美辛(Indometacin),以及促進尿酸排洩的本補麻隆(Benzbromarone)等。患者應避免食用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保持適當的體重,定期監測尿酸水平並按醫囑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慢性痛風治療
慢性痛風的治療可能包括飲食管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固醇、降尿酸藥物、關節腔注射等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飲食管理
限制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增加低普林食物如水果蔬菜攝入。透過減少體內尿酸合成來降低血尿酸水平,從而緩解痛風發作。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選擇性環氧合酶-2抑制劑可用於急性期止痛及預防發作。能夠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進而起到鎮痛作用。
類固醇
口服或靜脈給予普賴鬆(Prednisone)或其他同類藥物,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具有快速消炎效果,適合於急性期嚴重關節腫脹患者。
降尿酸藥物
根據醫囑長期服用促進尿酸排洩或抑制其生成的藥物,例如本補麻隆(Benzbromarone)、異嘌呤醇(Allopurinol)等。旨在穩定血清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石沉積,預防新發關節傷害。
關節腔注射
由專業醫生在無菌條件下將藥物直接注入患處關節腔內。此方法可迅速減輕區域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和腫脹。
建議定期監測腎功能和尿酸水平,以評估病情變化及藥物療效。必要時,應遵醫囑調整飲食結構並配合生活方式干預,如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等。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應遵醫囑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吲哚美辛(Indometacin)、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等進行止痛治療。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透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合成,從而起到鎮痛和抗炎作用。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使用可減輕關節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需注意個體差異及可能出現的胃腸道副作用。
對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病情控制穩定後,如果尿酸水平持續偏高,則需要長期用藥來維持血尿酸在正常範圍之內,比如本補麻隆(Benzbromarone)、丙磺舒(Probenecid)片等藥物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改善病情。
患者平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或過度勞累,以免誘發痛風發作。飲食方面要保持低普林食物攝入,多喝水促進尿酸排洩。
如何分辨痛風
分辨痛風可以考慮以下五個方面的指標: 痛風發作、關節腫脹、尿酸水平測定、X光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查。如果症狀或不適持續存在,請務必尋求醫生的幫助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急性痛風原因
急性痛風多因高尿酸血癥、遺傳因素、酒精攝入過多、腎臟疾病或某些藥物副作用引起,需要緊急醫療干預。
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中引起發炎反應。當體內尿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尿酸鹽結晶析出並刺激周圍組織產生炎性因子,進而誘發急性痛風。患者可遵醫囑使用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本補麻隆(Benzbromarone)、丙磺舒(Probenecid)片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可能導致個體對尿酸代謝異常敏感,易發展為高尿酸血癥和痛風。這些基因變異可能影響尿酸合成或排洩,從而增加尿酸濃度。針對遺傳因素引起的痛風,可以考慮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異嘌呤醇(Allopurinol)、非布索坦(Febuxostat)片等。
酒精攝入過多
酒精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為乙酸,使體內的乳酸堆積,影響尿酸的排洩,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出現痛風的情況發生。對於酒精攝入過多引起的痛風,建議患者戒酒,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量,以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
腎臟疾病
某些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病可能會導致尿酸排洩減少,尿酸水平上升,從而引發痛風。腎臟是清除體內廢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包括尿酸在內的許多物質都需要透過腎臟來排出體外。如果是由腎臟疾病引起的痛風,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同時控制尿酸水平,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呋塞米(Furosemide)等利尿劑改善症狀。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如利尿劑、抗結核藥等可能會影響尿酸的排洩,導致尿酸水平升高,從而誘發痛風。因為這些藥物會干擾腎臟正常的工作狀態,使得尿液中的尿酸無法順利地被過濾出來。如果是藥物引起的痛風,應立即停止使用相關藥物,並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更換其他替代藥物。同時,應注意觀察身體變化,定期複查尿酸值。
患者可透過超音波檢查、X光檢查以及關節穿刺術等方式確定是否存在痛風石。日常生活中,患者還應注意飲食調整,盡量少吃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以減少尿酸生成,預防痛風的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