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否需要服用藥物,取決於膽紅素的數值以及引起黃疸的原因。生理性原因引起的黃疸通常不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原因導致的黃疸則需要進行治療,如遵醫囑口服茵梔黃顆粒、益生菌等。
無需用藥的情況
如果是由於母親與嬰兒之間存在血型不合,而造成的溶血性黃疸,則比較嚴重,此時可能還需要進行換血療法來改善病情。另外母乳餵養造成的新陳代謝較慢,也可能出現黃疸的症狀,建議適當調整餵奶頻率即可。
需要用藥的情況
感染
如果新生兒患有敗血症或肺炎等疾病,也有可能會出現黃疸的情況,並且還會伴有精神萎靡等症狀。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青黴素G(Penicillin G)、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阻塞性黃疸
若為先天性因素所導致的腸腔狹窄、腸道腫瘤等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黃疸,也會導致上述情況發生。一般可以透過手術矯正的方式進行處理,常用的有沾黏松解術、內引流術等。
肝炎
當肝臟受到病毒感染後,就會引發病毒性肝炎,從而誘發黃疸的情況發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恩替卡韋(Entec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遺傳性疾病
比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或者苯丙酮尿症等,都會影響到體內的膽紅素代謝,所以會導致體內有大量的膽紅素堆積,從而形成黃疸的現象。此時應儘早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並積極對因治療。
其他情況
若是由於母嬰血型不合而導致的溶血性黃疸,還可遵醫囑應用免疫球蛋白G(IgG)、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還需進行藍光照射,能夠促進膽紅素排洩,有助於恢復。
除此之外,還可能是由膽道閉鎖等因素所致,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查明具體病因,並在醫生指導下規範化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