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指因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中膽紅素濃度增高造成的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多數新生兒出現黃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不伴有其他不適症狀,則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但少數情況下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生理性黃疸
機制造成
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生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胎兒在母體期間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以促進成長發育,在分娩之後,大量紅血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了肝臟的處理能力,就會沉積於皮膚以及其他組織器官內,從而形成黃疸。
原因不明
部分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為生理性黃疸,也可能為病理性黃疸,此時通常無特殊危害。
病理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
當新生兒發生溶血時,大量紅血球被破壞,超出肝細胞攝取和排洩的能力,使大量的膽紅素進入血液循環,從而引發高間接膽紅素血症,表現為明顯的黃疸,並伴隨貧血、水腫等症狀。
肝細胞性黃疸
常見於敗血症、休克等疾病,會導致肝功能受損,肝細胞攝取和排洩膽紅素的功能下降,使得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進而誘發黃疸的情況。
梗阻性黃疸
通常是先天畸形或後天性疾病所致,比如膽管狹窄、壺腹周圍腫瘤等因素,會造成膽汁排出受阻,膽道壓力增高,從而影響到身體對於膽紅素的代謝,導致膽紅素反流入血,誘發黃疸的情況。
膽汁淤積性黃疸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原因是膽囊結石以及膽管結石,還有可能是膽管炎所造成,會因為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而導致膽紅素過高,誘發黃疸的情況。
核黃疸
核黃疸是一種急性病症,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其主要病因是膽紅素腦病,發病基礎是血清膽紅素超過有效日射光透入閾值,即血清總膽紅素>285μmol/L(19mg/dL)。早期表現是嗜睡、激惹,隨後肌張力異常,痙攣發作,角弓反張,呼吸增快或減慢,拒食,尿量減少,逐漸陷入昏迷狀態,由清醒轉入昏睡、嗜睡直至昏迷,最後常因呼吸衰竭死亡。
因此,如果發現新生兒有黃疸的現象,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並進行針對性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此外,建議家長注意觀察新生兒的狀態,保持區域性清潔衛生,避免感染。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