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兒的黃疸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5-7天消退。早產兒的黃疸通常在生後3-5天出現,持續時間較長,多數延遲至4周消退。
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較多,包括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如果新生兒黃疸長時間未消退或呈進行性加重狀態,則需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並遵醫囑治療。
生理性原因
生理性黃疸
若為生理性黃疸導致的新生兒黃疸,且膽紅素水平不高時,可採取動態觀察的方式,隨訪即可。
母乳性黃疸
部分新生兒是由於進食母乳所致的黃疸,此種情況需停止餵養母乳,轉而採用人工奶粉餵養,待黃疸消退後再恢復哺乳。
病理性原因
溶血性黃疸
主要與母嬰血型不合有關,表現為皮膚黏膜發黃、鞏膜發黃等,重者還會伴有核蛋白異常,如肝脾腫大、貧血等症狀。此時建議儘早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G(IgG),嚴重時可能還需要進行換血療法或者手術切脾治療。
敗血症
主要是細菌感染所造成,新生兒會表現出精神萎靡、嗜睡、食慾減退以及發燒症狀,也會伴隨黃疸的症狀。此時應使用抗生素藥物控制感染,比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頭孢噻肟(Cefotaxime)等。
腸炎
可能是飲食不潔等因素引起的腸炎,發炎刺激腸道會使身體內的膽紅素升高,從而引發黃疸的情況發生,可服用舒腹達(Diosmectite)止瀉,阿莫西林(Amoxicillin)、頭孢克洛(Cefaclor)抗炎治療。
先天性膽道閉鎖
屬於常見的良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考慮與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係,在早期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或者是腹脹等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導致身體乏力、營養不良,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黃疸。一旦確診,應及時透過葛氏捏筋術配合手法推拿進行緩解,還可以透過葛氏胎位正翻轉術來改善胎位,必要時可以透過葛氏盤龍功配合針灸的方法來進行改善。
除上述常見情況外,若是梗阻性黃疸,即因膽囊、膽管、胰臟壺腹部、十二指腸腫瘤、結石等原因造成的膽汁排洩障礙,也可引起黃疸,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促進膽汁分泌,以減少體內膽紅素含量。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