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尿膽紅素和尿膽素原異常的情況。尿膽紅素的改變可能與肝細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有關,而尿膽素原的升高則可能是多種肝臟疾病的標誌。面對這兩種指標的異常,應儘快就醫以便進行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
尿膽紅素改善
尿膽紅素改善可考慮肝細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等疾病因素導致。當出現上述情況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尿膽紅素改善
尿膽紅素是肝臟合成後經膽管排入腸道,在迴腸末端被小腸上皮細胞攝取並送至血液中與白蛋白結合形成膽紅素白蛋白複合物,然後隨血液循環到達肝臟,其中80%~90%的膽紅素在肝內轉化成葡萄糖醛酸膽紅素,再隨膽汁排入腸道,其餘的則大部分從尿液排出體外。若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或治療,則其體內膽紅素水平會下降,進而表現為尿膽紅素降低的現象。
肝細胞性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傷害所導致的膽汁代謝障礙,此時由於膽紅素不能正常地進入膽道系統而反流入血液,引起血清總膽紅素升高和間接膽紅素升高的現象。該疾病的病因較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毒性作用等。針對不同型別的肝炎,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乙肝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恩替卡韋(Entecavir)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C型肝炎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Interferons)注射液聯合雷巴威林(Ribavirin)顆粒進行治療。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是因為紅血球破壞速率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發生的貧血症狀,由於大量紅血球破壞會產生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了肝臟處理的能力,使得未結合膽紅素無法轉化為結合膽紅素,進而引發溶血性黃疸的發生。對於遺傳性球形紅血球增多症所致者,脾臟腫大顯著且有明顯溶血時可行切脾手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普賴鬆(Prednisone)、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等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
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因主要包括長期飲酒、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病等。肝硬化晚期可能會誘發門靜脈高壓,使胃底食道下端靜脈叢發生破裂出血,從而引起嘔血的症狀。此外,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情況,也可增加出血的風險。對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應限制鈉鹽攝入量,並給予低鹽飲食。同時,患者還可配合醫生接受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肝移植等手術方式來達到根治的目的。
膽石症
膽石症主要是由膽固醇過飽和、膽囊運動障礙等因素導致膽汁淤積濃縮,析出結晶形成結石。膽石症發作時會導致膽汁分泌不暢,影響到食物消化吸收,進而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無症狀的小膽石症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需要定期複查以監測病情變化。而對於反覆發作急性膽囊炎或萎縮性膽囊炎的患者,可透過膽囊切除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針對尿膽紅素改變的情況,建議患者避免食用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醃製食品等。同時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促進身體恢復。
尿膽素原是什麼
尿膽素原是肝臟代謝產物,其水平增高可能表明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膽道阻塞、膽管炎等疾病狀態。若尿膽素原持續升高,建議進行進一步的血液學檢查以確定具體原因。
肝細胞性黃疸
肝細胞傷害導致膽紅素不能正常轉化成膽汁,進而引起膽汁分泌異常,出現黃疸。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水飛薊(Silymarin)、複方甘草合劑液(Compound Glycyrrhizin)等保肝藥物進行治療。
膽汁淤積性黃疸
由於膽汁排洩受阻,膽汁中的膽紅素逆流入血液中,形成膽汁淤積性黃疸。此時,肝臟合成和分泌的膽汁不能順利進入腸道,而是透過毛細膽管逆流回血液,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針對膽汁淤積性黃疸,可遵醫囑服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等利膽類藥物緩解不適。
溶血性黃疸
當身體存在溶血時,紅血球破壞速率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就會發生貧血。同時,大量破碎的紅血球釋放出間接膽紅素,超過了肝臟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進而引起溶血性黃疸的發生。對於溶血性黃疸,需要積極尋找並消除誘因,如感染引起的溶血,則需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抗感染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所致則需用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注射液、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發展。
膽道阻塞
膽道阻塞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膽汁流通不暢或完全被堵塞的情況,膽汁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導致其反流入血,引起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從而引發黃疸。手術是解決膽道阻塞的主要方法,包括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等。
膽管炎
膽管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膽管發炎,會導致膽汁流動受阻,進而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引起黃疸。患者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選用鉀鹽青黴素V、安博黴素(Ampicillin)克拉維酸鉀(Clavulanate)片等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建議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如ALT、AST、ALP等,以及膽紅素水平,以評估病情變化。必要時還可進行超音波檢查、CT掃描或MRI以確定膽囊狀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