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殼過敏:處理方法、症狀及預防

分類: 過敏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24
本文介紹了剝蝦後手癢的處理方法以及甲殼類過敏的相關知識。甲殼類過敏可能引起多種症狀,若伴有呼吸困難需緊急就醫。對於甲殼類過敏的患者,避免食用相關食物並及時就醫是關鍵。針對甲殼類過敏的原因有多種,需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本文介紹了剝蝦後手癢的處理方法以及甲殼類過敏的相關知識。甲殼類過敏可能引起多種症狀,若伴有呼吸困難需緊急就醫。對於甲殼類過敏的患者,避免食用相關食物並及時就醫是關鍵。針對甲殼類過敏的原因有多種,需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剝蝦殼手過敏

剝蝦殼時手部皮膚與毛蝦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接觸可能導致區域性免疫反應和發炎。建議在剝蝦前後做好防護措施,並注意個人衛生。

1.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蝦肉,可以使用工具輔助剝蝦;

戴手套進行操作能夠有效減少皮膚與蝦肉的直接接觸;

3.如果已經出現輕微症狀如紅腫、瘙癢,可塗抹抗組織胺藥膏緩解不適;

4.對於嚴重過敏者,應立即停用可能引起過敏的產品,並及時就醫診治;

5.平時應注意保持雙手清潔乾燥,以降低過敏發生風險。

剝蝦手癢怎麼辦

剝蝦手癢可以嘗試使用冷敷緩解、口服抗組織胺藥、外用皮炎平、曲安西龍(Triamcinolone acetonide)等方法來處理。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

冷敷緩解

首先將被蝦刺傷的手指浸泡在溫水中,然後用消毒過的針尖挑破皮膚,再用鑷子輕輕擠出裡面的白色物質,最後使用冰袋或者溼毛巾對受傷部位進行冷敷即可。透過冷敷的方式能夠收縮微血管,從而起到止癢的作用。

抗組織胺藥

若患者對蝦過敏且出現瘙癢的症狀,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抗組織胺類藥物進行治療。上述藥物具有抑制組織胺釋放的作用,而組織胺是導致身體發生過敏反應的重要介質之一,因此可以減輕過敏引起的不適症狀。

皮炎平

如果以上措施效果不佳,也可以遵醫囑塗抹地塞松藥膏(Dexamethasone)來改善不適症狀。本品屬於類固醇類外用藥,對於過敏性皮膚病有較好的療效,可有效緩解因個體免疫系統異常識別蝦蛋白為有害物質並產生過度發炎反應所致的瘙癢症狀。

曲安西龍(Triamcinolone acetonide)

當患者受到蝦刺激後,區域性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此時通常可以到醫院由專業醫護人員使用注射器將曲安西龍(Triamcinolone acetonide)注入受刺激區域。曲安西龍(Triamcinolone acetonide)是一種長效類固醇,能減少組織水腫和發紅,從而緩解相關不適。

在處理蝦時,應儘量佩戴手套,以免再次接觸可能導致的皮膚敏感。同時注意保持傷口乾燥清潔,避免感染風險。

甲殼類過敏不能吃什麼

甲殼類過敏的患者應避免食用螃蟹、龍蝦、扇貝、生蠔、蝦等甲殼類海鮮,以減少過敏反應的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食物並不能用於治療甲殼類過敏,如出現嚴重過敏症狀應及時就醫。

螃蟹

螃蟹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多種氨基酸,這些物質是常見的致敏原,因此對於甲殼類過敏的人群而言,進食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瘙癢、紅腫等不適症狀。此外,還可能導致呼吸道水腫或消化道平滑肌痙攣,引起呼吸困難或腹痛。

龍蝦

龍蝦也屬於甲殼類海鮮,其含有特定的蛋白成分,可能成為潛在的過敏原。對甲殼類過敏的人群攝入龍蝦後,可能出現皮疹、蕁麻疹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急性過敏反應,危及生命安全。

扇貝

扇貝作為常見的海產品之一,其中含有的異體蛋白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可導致身體產生IgE介導的超敏反應。這種超敏反應通常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風團等,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低血壓等系統性症狀。

生蠔

生蠔中存在一種名為肌球蛋白結合素的蛋白質,該蛋白質與許多已知的過敏原相似,因此可能是引發甲殼類過敏的主要原因。攝入生蠔後,過敏患者可能會經歷口腔、咽喉部腫脹、呼吸急促、面部潮紅等不良反應。

蝦是一種常見的甲殼類食品,其中含有一種稱為卵白蛋白的蛋白質,該蛋白質被證明是許多人的主要過敏原。對蝦過敏的人群若不慎食用,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胃腸道和皮膚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全身性過敏反應。

甲殼類過敏人群應避免食用上述提及的所有甲殼類食物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交叉過敏源,如牛奶、雞蛋等。同時建議此類人群佩戴醫用口罩以減少接觸可能的過敏原,外出就餐時告知服務員相關過敏史,以便獲得更為安全的飲食選擇。

甲殼類過敏原因

甲殼類過敏可能是由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非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暴露或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

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是由於身體對甲殼類食物中的蛋白質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導致IgE抗體升高。當這些抗原再次進入體內時,會導致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組胺等介質,引起過敏症狀。針對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物進行治療,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

非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

非IgE介導的甲殼類過敏是由身體對甲殼類食物中的某些成分產生遲髮型超敏反應,通常發生在攝入後數小時至數天內發生。對於此類過敏,可遵醫囑使用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藥膏進行區域性塗抹,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莫美他松糠酸酯(Mometasone furoate)等。

遺傳易感性

遺傳易感性是指個體攜帶相關基因變異,使得其更容易對甲殼類食物產生過敏反應。針對遺傳易感性的甲殼類過敏,建議患者到醫院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風險並採取相應預防措施。

環境因素暴露

環境因素暴露包括長期生活在存在大量甲殼類食品的城市區域,可能導致反覆接觸相關蛋白,增加過敏風險。減少甲殼類食品的攝入量,尤其是對於已知過敏的人群,是降低過敏風險的有效方法。

免疫系統異常

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無法正確識別和處理甲殼類食物中的蛋白質,從而引發過敏反應。調整飲食結構,適當補充維他命C、維生素D以及鋅元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

患者應定期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液IgE檢測,監測自身對甲殼類物質的敏感性。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可能誘發過敏的物質,如花粉、寵物毛髮等。

甲殼類過敏症狀

甲殼類過敏可能導致瘙癢、蕁麻疹、紅斑、水腫等症狀。如果伴有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以避免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

瘙癢

甲殼類過敏通常是由身體免疫系統將某些蛋白質誤認為外來物質並產生過度反應所引起的。這些蛋白質刺激組胺釋放,導致微血管擴張和黏膜發炎,從而引發瘙癢感。瘙癢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但常見於皮膚暴露區域如面部、手臂和腿部。

蕁麻疹

甲殼類過敏會引起肥大細胞活化,進而導致組胺等介質釋放,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液滲出而形成風團樣皮損即蕁麻疹。蕁麻疹通常出現在皮膚表面,可能伴有紅色、腫脹且可消退的斑塊。

紅斑

當身體接觸甲殼類過敏原時,會激發身體產生IgE抗體,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介質,引起區域性微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表現為紅斑。紅斑通常侷限於皮膚表面,但也可能擴散到其他部位。

水腫

甲殼類過敏可能導致區域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至組織間隙,引起水腫。水腫多發生於受累皮膚下方,可能伴隨紅斑或瘙癢。

呼吸困難

甲殼類過敏也可能影響呼吸道,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和黏膜水腫,導致呼吸道狹窄,從而引起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症狀可以在吸入過敏原後立即出現,嚴重程度從輕微喘息到嚴重的窒息不等。

針對甲殼類過敏的症狀,可以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液檢測來確定過敏原。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氯雷他定(Loratadine),以及在緊急情況下使用腎上腺素(Adrenaline)自動注射器。患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甲殼類食物,並隨時攜帶急救藥物以應對突發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