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膽管阻塞性黃疸的診斷與治療方法。診斷方面,膽管阻塞腫瘤可透過超音波、CT或MRCP成像獲得資訊;而不同型別的黃疸則需分別透過實驗室測試如血清膽紅素測定、尿膽原檢測及溶血試驗來進行區分。對於治療,肝內膽汁淤積可遵醫囑使用熊去氧膽酸;而其他情況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評估或其他專業處理。
膽管阻塞腫瘤
膽管阻塞腫瘤需要透過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例如超音波、CT或MRCP。
膽管阻塞腫瘤是指膽管內腔被腫瘤或其他物質堵塞,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流出。這會引起膽汁淤積和黃疸,表現為皮膚和眼白發黃。
如果患者的症狀包括疼痛、發燒以及體重減輕,則可能表明病情更為複雜,可能為惡性膽道阻塞,需緊急就醫。
在診斷膽管阻塞腫瘤時,應避免攝入油膩食物以減少膽囊負擔,同時注意觀察是否有腹痛加劇等不適症狀,並及時告知醫生。
肝前性黃疸
肝前性黃疸的診斷需透過血清膽紅素測定、尿膽原檢測及溶血試驗來確定。
肝前性黃疸的病因包括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等,此時紅血球壽命縮短,提前破壞,間接膽紅素增多,超過肝臟處理能力,進而引發黃疸。
在診斷肝前性黃疸時,還需要排除遺傳性球形紅血球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疾病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患者應避免攝入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或藥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
肝後性黃疸
肝後性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伴有瘙癢、乏力等症狀。
肝後性黃疸是由於膽汁在肝外膽管受阻而無法順利進入腸道,導致膽紅素逆流進血液,使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黃疸現象。膽紅素主要經尿液排洩,當膽紅素在體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透過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從而引發尿色加深的現象。
此外,如果患者長期飲酒或存在藥物濫用史,可能會引起酒精性肝炎或藥物引起的肝傷害,進而影響肝臟功能,導致黃疸的發生。
對於肝後性黃疸,建議患者避免攝入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藥物和食物,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以減輕症狀並改善預後。
膽管堵塞怎麼辦
膽管堵塞可以考慮腹腔鏡下膽管探查術、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膽管支架植入術、熊去氧膽酸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腹腔鏡下膽管探查術
腹腔鏡下膽管探查術透過小切口進入體內,在影像學引導下找到阻塞部位並清除結石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阻塞物。此手術旨在恢復膽汁流動,緩解膽管阻塞引起的黃疸和其他相關症狀。
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
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是在X光機監視下將一根細針插入皮膚、肝臟後直接到達膽管處進行抽吸或置入引流管的微創技術。該方法適合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等重症患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壓以挽救生命,並為進一步處理提供時間視窗。
膽管支架植入術
膽管支架植入術通常採用區域性麻醉,在X光監控下將金屬絲狀內支架送至狹窄或阻塞處擴張開通通道。該措施可永久保持膽管通暢,避免再次發生因瘢痕收縮所致之再狹窄;尤其適用於無法耐受開刀手術者。
熊去氧膽酸治療
熊去氧膽酸可透過口服給藥,劑量依醫囑調整,一般需持續服用數月至數年不等。該藥物能降低膽汁中膽固醇含量,促進其溶解排出體外;對於膽固醇型膽石可能有效。
此外,建議定期複查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液生化指標監測,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飲食方面宜選用易消化且低脂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及高脂肪食品,以免加重膽囊負擔。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