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黃疸:注意事項與治療方法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25
本文介紹了膽囊切除術後的注意事項以及膽道疾病的治療方法。膽囊切除術後需關注飲食、傷口護理、藥物管理、生活習慣和複查;而膽道疾病的處理則需針對不同原因採用相應策略,如飲食控制、藥物治療或手術干預。對於膽道阻塞性黃疸,其正常值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如有疑問應及時諮詢醫生。

本文介紹了膽囊切除術後的注意事項以及膽道疾病的治療方法。膽囊切除術後需關注飲食、傷口護理、藥物管理、生活習慣和複查;而膽道疾病的處理則需針對不同原因採用相應策略,如飲食控制、藥物治療或手術干預。對於膽道阻塞性黃疸,其正常值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如有疑問應及時諮詢醫生。

膽囊切除後注意事項

膽囊切除術後需注意飲食調整、傷口護理、遵醫囑服藥、生活規律及複查。若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飲食調整

手術後應遵循逐步過渡至正常飲食的原則,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以免刺激消化道。可從流質開始如米湯、藕粉等,逐漸引入半流食如稀飯、麵條等,並根據身體反應調整進食速度與種類。

傷口護理

保持切口乾燥清潔,避免接觸水以防感染。日常活動時要小心,勿做劇烈運動以減少對傷口的壓力。

遵醫囑服藥

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炎藥物預防術後感染,常用有希復欣敏(Cefixime)、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按時按量服用,不可隨意增減劑量或停藥時間。

生活規律

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適當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活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複查

定期複查是必要的,通常建議在術後一個月左右進行第一次複查,內容包括血常規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可以有效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膽囊炎怎麼辦

膽囊炎可以採取飲食療法調整、抗生素治療、解痙止痛藥、膽管引流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飲食療法調整

患者應遵循低脂、易消化飲食,減少脂肪攝入量,如紅肉、黃油等。高脂食物可促進膽囊收縮素分泌,加重膽囊負擔,不利於發炎消退。

抗生素治療

遵醫囑使用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抗生素,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希復欣敏(Cefixime)等;非處方藥物則需按說明書指導服用。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透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解痙止痛藥

如果疼痛較為劇烈,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Paracetamol)片等。上述藥物能夠起到鎮痛以及抗炎的作用,從而緩解不適症狀。

膽管引流術

膽管引流術通常採用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或內鏡下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術,在影像學引導下將導管插入膽管進行引流。此措施旨在減輕膽汁淤積和壓力,緩解膽囊炎症狀。對於急性膽囊炎伴有膽管阻塞者尤為重要。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並在X光監控下完成。該手術可以直接移除受感染或受損的膽囊,是治療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的有效手段。

此外,建議患者定期複查腹部超音波檢查,監測病情變化,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膽道阻塞原因

膽道阻塞可能由肝內膽管結石、膽管炎、膽管狹窄、膽管癌、胰頭癌等疾病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並接受適當治療。

肝內膽管結石

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後,由於體積逐漸增大或者數量增多,會導致膽汁流通不暢甚至完全堵塞,從而引起膽道阻塞。患者會出現腹痛、發燒等症狀。對於無症狀且較小的結石,可遵醫囑使用熊去氧膽酸進行溶石治療;對於較大且有明顯阻塞的結石,則需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和移除結石。

膽管炎

膽管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膽管發炎,當發炎累及到膽管壁時,會引起膽管壁水腫和增厚,進而導致膽道狹窄和阻塞。典型表現為右上腹腸絞痛、寒顫高燒等。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膽管狹窄

膽管狹窄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膽管腔縮小或閉塞,使膽汁流出受阻,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膽道阻塞的情況。患者可能會出現黃疸、皮膚瘙癢以及乏力的症狀。針對良性膽管狹窄,可透過內鏡下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加括約肌切開術進行治療;惡性膽管狹窄則需要行姑息性膽管空腸吻合術。

膽管癌

膽管癌是起源於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隨著病情進展,癌細胞可能侵犯周圍結構並壓迫鄰近器官,導致膽道受壓和膽汁流動受限,引發膽道阻塞。典型症狀包括黃疸、膽管炎、體重減輕等。主要透過根治性切除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如膽管空腸吻合術、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等。

胰頭癌

胰頭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消化系統腫瘤,由於腫瘤生長壓迫膽管,導致膽汁排洩受阻,進而引發膽道阻塞。常見臨床表現包括黃疸、腹部疼痛和體重下降。首選治療方法為根治性手術切除,如全胰臟切除術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建議定期複查超音波檢查以監測膽道狀況,必要時還可進行CT掃描或MRCP以評估是否存在結石或其他異常。飲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膽道負擔。

icterus正常值

Icterus,即黃疸,通常透過血清膽紅素水平來評估。成人和兒童的正常範圍差異較大,成人約為0-17μmol/L,新生兒為34μmol/L以下。

在成人體內,血清膽紅素濃度處於一定範圍內是正常的,反映了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以及是否患有肝病或其他疾病。而新生兒由於紅血球破壞較多,其正常值相對較高。若新生兒超過此數值,則可能表明存在溶血性疾病、感染或先天性膽道阻塞等疾病。此外,老年人可能會因為年齡增長導致肝臟功能減退,也容易出現輕度偏高的情況。

對於黃疸患者,建議避免攝入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或飲料,如酒精和高脂肪食物。同時,保持充足的休息,有助於減輕症狀並促進身體康復。另外,如果發現有不適的症狀或者檢查結果異常,應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