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風內動證:症狀、針灸與就醫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26
本文介紹了肝風內動的症狀及針灸療法,並強調了就醫的重要性。針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肝風內動,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本文介紹了肝風內動的症狀及針灸療法,並強調了就醫的重要性。針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肝風內動,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肝風內動原因

肝風內動可能由熱極生風、陰虛陽亢、痰濁中阻、氣血不足、血瘀氣滯等病因引起,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便獲得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

熱極生風

熱邪侵入人體,耗傷津液,導致肝腎陰虧,陰不斂陽,陽升風動。其治療宜用清熱瀉火、平肝息風之法,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陰虛陽亢

陰虛則陽無以潛藏,浮越於外而出現肝陽上亢的症狀。如頭痛、眩暈等。可選用滋陰降火類中藥方劑進行調理,比如知柏地黃丸、天麻鉤藤飲等。

痰濁中阻

痰濁中阻是指痰溼積聚於體內,影響臟腑功能正常執行,痰隨氣逆上擾神明所致。此時需要祛痰化溼,和胃消食,代表方有二陳湯。

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會導致臟腑組織失去濡養,筋脈失養,進而引起肢體麻木、震顫等症狀。可以使用補益氣血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

血瘀氣滯

血瘀氣滯會導致血液不能暢通,進一步加重了氣血不暢的情況,從而誘發肝風內動。此類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舒肝理氣丸、柴胡疏肝散等藥物緩解不適。

針對肝風內動,建議定期進行肝功能測試、血脂檢測以及腦電圖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飲食方面,應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堅果和綠葉蔬菜,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

肝風內動穴位

肝風內動時可選取百會穴、水溝穴、太衝穴、曲池穴和合谷穴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請務必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1.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能夠平抑肝陽,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

2.水溝穴在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能清熱開竅,用於緩解由熱邪引起的抽搐;

3.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蹠骨間隙凹陷處,該穴為肝臟經絡的源頭,刺激此穴可以鎮靜神經,減輕因肝火上炎導致的情緒煩躁不安;

4.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肱三頭肌腱橈側緣凹陷處,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及頭暈目眩等症狀;

5.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心點,按揉此處有助於祛除體內溼氣,對於肝膽疾患所致的嘔吐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上述穴位需由有資質的專業人士操作,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若出現嚴重不適或緊急狀況,應立即尋求醫療救助。

肝風內動針灸

肝風內動時,可選用曲池、合谷、太沖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中醫辨證論治。

曲池穴

在肘橫紋橈側端與肱骨橈骨頭連線中點處,屈肘取之,在肱三頭肌腱尺側緣近肘關節處,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因此肝風內動能透過針灸此穴位來緩解症狀。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常用於治療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能夠起到平肝息風的功效,從而減輕肝火上炎引起的不適現象。

太衝穴

位於足背部第一蹠骨間隙凹陷處前一寸的位置,主治眩暈、癲癇等病症,能有效控制肝陽化風的情況發生。

上述提及的均為肝風內動的症狀表現,若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現進一步惡化跡象,需緊急醫療干預。日常生活中患者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助熱生風。

肝風內動食療

肝風內動時,可選用具有平抑肝陽、祛風止痙功效的食物進行調理。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治療。

玉竹燉烏雞

玉竹和烏雞肉皆有養陰潤燥的作用,對於因陰虛火旺引起的肝風內動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方可作為輔助治療方法,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麥冬銀耳蓮子湯

麥冬能滋陰清熱、生津潤燥;銀耳則能補肺益氣、養胃生津;蓮子則能健脾補腎、安神定志。三者合用有助於平抑肝陽、滋養肝體,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之眩暈、頭痛等症。

枸杞菊花茶

枸杞具有滋補肝腎、明目的功效;而菊花能夠疏散風熱、平抑肝陽。兩者合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平抑肝陽的效果。

黃連阿膠湯

黃連與阿膠配伍可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對肝鬱化火擾心引起的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狀況有效。

天麻燉豬腦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的功效;豬腦亦為血肉有情之品,其色白入肺,能養血育陰、填精益髓。二者合用可增強鎮靜安神的作用,適用於因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情況。

上述提及的所有食物及藥物均需要遵醫囑合理應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以及適當的運動鍛鍊,如慢跑、散步等,幫助身體健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