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目暈沉:針灸治療時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06
本文介紹了針對不同病症的中醫針灸部位及注意事項。其中,治療感冒頭暈時需注意不宜針刺過深;止暈止吐時應注意孕婦禁用某些穴位;對於動暈症,則需避免在特定情況下針灸某些穴位。因此,在選擇針灸作為治療方式時,應遵循專業指導,確保安全有效。

感冒頭暈穴位

治療感冒頭暈可以選取百會、風池、迎香、合谷以及列缺等穴位。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1.百會。

2.風池。

3.迎香。

4.合谷。

5.列缺。

止暈止吐穴道

止暈止吐可以嘗試針灸內關穴、足三里穴、百會穴、湧泉穴、風池穴等穴位。若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尺骨與橈骨之間。患者可採取仰臥位或坐位,放鬆手臂,用拇指指腹按壓此穴位5分鐘。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刺激該穴位能夠起到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作用,從而緩解暈車、嘔吐等症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處。患者通常取座位或仰臥位,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穴約5分鐘。足三里穴為胃經合土穴、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情況。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兩耳角直上連線的中點處。患者通常採用仰臥位姿勢,頭部微動,使督脈與頭頂平齊,然後將雙手搓熱,用手指肚按摩百會穴。百會穴屬於督脈腧穴,為諸陽之會,經常按摩此處能起到升舉陽氣、鎮靜安神的效果,有助於改善頭暈目眩、頭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人體腳底部位,屈膝時該穴位於凹陷處。患者通常採取仰臥位,雙腳自然分開,用手掌摩擦至溫熱後用拇指按揉湧泉穴3-5分鐘。湧泉穴屬腎經,刺激該穴位有滋陰補腎、清腦醒神的作用,對於緩解暈車、暈船引起的噁心、嘔吐有一定的效果。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患者通常採取端坐位或仰臥位,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雙側風池穴,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每次按壓5分鐘左右。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刺激該穴位具有祛風解表、通利官竅的功效,適當按揉對暈車、暈船的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建議患者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同時還要調整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動暈症緩解

動暈症緩解可採取生活方式調整、平衡訓練、前庭康復訓練、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鎮靜劑等方法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生活方式調整

生活方式調整包括規律作息、飲食調整及適量運動,如每天固定睡眠時間、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及增加有氧運動。規律作息有助於身體恢復平穩狀態,而飲食調整則可減輕內耳負擔,有氧運動則能增強心肺功能,從而改善暈眩症狀。

平衡訓練

平衡訓練涉及一系列針對提高身體穩定性的活動,例如單腿站立、閉眼行走等,在指導下逐步增加難度。透過挑戰患者的前庭系統來增強其對身體位置感知的能力,進而減輕由內耳問題引起的暈眩現象。

前庭康復訓練

前庭康復訓練通常在物理治療師監督下進行,旨在透過特定的頭部和眼部運動來刺激並強化前庭器官的功能。此措施有助於改善前庭系統的功能,減少因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的暈眩發作頻率和強度。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可透過口服給藥,適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的暈眩及相關疼痛。這類藥物具有消炎止痛作用,能夠有效控制由發炎引發的暈眩症狀。

鎮靜劑

鎮靜劑如地西泮可以透過口服或注射給予患者,具體劑量和頻次需遵醫囑執行。鎮靜劑能夠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從而緩解由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致的暈眩感。

建議患者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特別是坐位或臥位,因為這可能會加重暈眩症狀。適當的頸部和肩部拉伸也有助於緩解不適。

動暈症改善

動暈症透過藥物治療和物理療法可以得到改善。

動暈症是因為內耳前庭平衡感受器的功能紊亂所致,引起眩暈等症狀。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組織胺藥以減輕前庭神經興奮性,物理療法包括前庭康復訓練,旨在增強前庭系統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對於動暈症患者,建議避免長時間處於顛簸或搖晃的交通工具中,例如乘坐過山車、海盜船等遊樂設施,以減少症狀發作的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緩解動暈症的症狀,但若症狀持續不改善或者影響生活品質,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