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黃疸:識別與處理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4.07
本文介紹了生理性黃疸與核黃疸的區別以及相應的處理方式。生理性黃疸通常會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療;而核黃疸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需要及時識別和治療。對於核黃疸的治療,首先應確定其原因,並針對不同病因採取相應措施。

生理性黃疸症狀

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和眼白變黃,伴隨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糞便顏色加深、嗜睡、食慾減退等現象。如果黃疸持續不退或伴有其他不適,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皮膚和眼白變黃

生理性黃疸是由於胎兒時期未成熟紅血球數量較多,在出生後短時間內大量破壞而引起的。未成熟的紅血球壽命較短,且其代謝產物為膽紅素,當超過肝臟處理能力時,就會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進而使皮膚和眼白出現黃色染色。上述變化主要發生在全身皮膚以及鞏膜等部位。

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黃疸的發生會導致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洩膽紅素的能力暫時不足,造成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增加。此現象通常反映在血液檢測中,透過抽血樣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可得出結果。

糞便顏色加深

膽紅素是一種黃色色素,當其隨血液循環進入腸道時會被腸道菌群分解產生尿膽原,此時尿膽原會再次被重吸收到血液中並回到肝臟,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膽汁,再隨膽汁返回到腸道中,若此時新生兒存在生理性黃疸,則會導致膽紅素無法完全轉化成膽汁,從而引起糞便顏色加深。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糞便呈金黃色,但隨著黃疸程度加重,糞便顏色可能會逐漸加深。

嗜睡

生理性黃疸會引起腦部神經受到輕微刺激,影響睡眠中樞的功能,所以會出現嗜睡的症狀。這種情況可能伴隨新生兒的一整天,但也可能只是短暫出現。

食慾減退

生理性黃疸會影響小腸黏膜細胞的正常功能,降低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間接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導致食慾下降。新生兒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厭食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嘔吐等症狀。

針對生理性黃疸,可以進行血清膽紅素測定以評估膽紅素水平。對於新生兒而言,建議採取光療干預,同時密切監測病情進展。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的臨床表現,確保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脫水,並按醫囑餵養,保證足夠的營養供應。

核黃疸原因

核黃疸可能由膽紅素代謝紊亂、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兒溶血病、母乳餵養不耐受、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等引起,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膽紅素代謝紊亂

膽紅素是衰老紅血球分解後的產物,在肝臟中經過一系列轉化成為膽汁排出體外。當膽紅素代謝發生障礙時,會導致其在體內積累,引起膽紅素水平升高。可遵醫囑使用熊去氧熊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等藥物促進膽汁排洩,降低膽紅素濃度。

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後,對肝細胞造成傷害,導致肝功能異常,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進而引起膽紅素水平上升。針對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恩替卡韋(Entecavir)、韋立得(Vemlidy)進行抗病毒治療。

新生兒溶血病

由於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紅血球破壞增加,超過了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從而引起膽紅素水平增高。如果是免疫性溶貧所致,則需要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G(IgG)注射液以抑制抗體產生,減少溶血。

母乳餵養不耐受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夠水解未結合膽紅素,使其成為遊離膽紅素,易於被腸道吸收,進一步加重了膽紅素升高的程度。對於母乳餵養不耐受的情況,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母乳餵養48小時,改為配方奶粉餵養。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由於紅血球壽命縮短,骨髓造血功能增強,代償性地生成更多的紅血球,這些多餘的紅血球會在脾臟中被破壞,形成大量的間接膽紅素。如果確診為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輸血法的方式補充紅血球,改善貧血症狀。

建議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核黃疸的風險。必要時,應進行血常規、肝功能測試以及直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檢測,以評估病情狀況。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可透過光照療法、膽紅素代謝促進劑或換血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其他治療。

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通常採用間斷照射的方式,在專業醫護人員操作下進行。此方法能夠增加未結合膽紅素透過皮膚的排洩,有助於降低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水平。

膽紅素代謝促進劑

膽紅素代謝促進劑包括肝酶誘導劑和肝臟保護劑兩類藥物,需遵醫囑使用。這類藥物可增強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洩能力,從而改善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異常。

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是將新生兒的血液部分或全部置換為正常或低膽紅素濃度的新鮮冷凍血漿或去白血球全血,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執行。該措施旨在迅速減少體內高水平的未結合膽紅素,防止其透過血腦屏障引起核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應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過度日曬以防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嗜睡、吸吮困難等症狀,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延遲性黃疸

延遲性黃疸可以透過光療、血漿置換或肝臟移植等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評估肝功能並接受適當治療。

光療

光療通常採用間斷照射的方式,在特定波長下作用於皮膚表面,每次治療時間依醫囑而定。此方法利用特定波長光線分解膽紅素分子,促進其從尿液和糞便中排出,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

血漿置換

血漿置換透過將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分離出來,然後輸入正常人的新鮮冷凍血漿來替代被移除的成分。此措施可迅速減少膽紅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免疫球蛋白輕鏈等對肝細胞的傷害,緩解因自身免疫反應導致的膽汁淤積現象。

肝臟移植

肝臟移植是將健康者的部分或全部肝臟植入有嚴重肝功能障礙者體內,手術一般需3-5小時完成。由於遺傳、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膽管發育不全或喪失功能可能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小腸,引起膽汁淤積並引發黃疸;肝臟移植提供了一個新的、健康的膽道系統,使膽汁得以正常排洩。

除了上述治療措施外,建議定期監測患者的肝功能指標,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同時,應避免攝入可能加重肝臟負擔的食物和藥物,如酒精及某些非處方藥。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