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多發生於老年人,與年齡、遺傳、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該疾病常導致疼痛、觸痛等症狀,在行走時尤為明顯。針對骨刺的治療需綜合考慮個體差異,並可能涉及藥物治療及物理療法。
骨刺是什麼?
骨刺是骨骼組織的一種異常增生,通常發生在關節邊緣或軟骨周圍,以骨性的突起形式存在,常見於老年人群,與年齡、遺傳、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骨刺形成可能引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
骨刺是由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當關節軟骨受到傷害時,會刺激周圍的纖維組織和骨髓腔內成骨細胞,導致新骨形成,進而出現骨刺。骨刺患者可能會經歷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以及關節功能障礙等不適症狀。
X光檢查是常規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可以顯示骨刺的位置和大小;此外,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於評估軟骨和韌帶狀況。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療法、矯形鞋墊或支具使用等,對於緩解症狀有幫助;若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考慮關節鏡下微創清理術等手術方式進行干預。
患者應避免過度使用受影響的關節,以減少發炎反應,同時均衡飲食,富含維生素D和鈣質的食物如魚肝油、牛奶等有助於骨骼健康。
為什麼會長骨刺?骨刺的成因?
骨刺的發展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包括遺傳因素、年齡、關節炎、外傷以及肥胖等。鑑於骨刺可能引發的健康風險,建議定期體檢並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遺傳因素
骨刺可能由遺傳因素引起,因為某些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軟骨細胞過度增生。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骨刺,那麼個體患此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加。例如,患者可以定期進行X光檢查以監測病情發展。
年齡
年齡是骨刺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組織器官逐漸衰退,骨骼也不例外,因此容易出現退行性病變。 患者可透過運動療法來緩解不適症狀,如游泳、打太極拳等,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關節炎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徵為關節內軟骨傷害和修復過程中的異常反應,導致軟骨下骨質增生,從而誘發骨刺的發生。 輕度至中度的關節炎通常可以透過物理治療來管理,比如熱敷、冷敷以及適當的休息。
外傷
外傷會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影響軟骨細胞的新陳代謝,進而刺激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形成骨刺。 對於輕微的外傷,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但如果疼痛持續不緩解,則需要及時就醫。
肥胖
肥胖患者的體重負荷較大,長期壓迫關節可導致關節軟骨受損,易發生骨刺。 減重手術如胃轉流術、袖狀胃切除術等,透過減少食物攝入量和吸收面積來控制體重,進而減輕關節負擔。
建議患者定期進行X光檢查以監測病情變化,同時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等,有助於預防骨刺的發生。
骨刺會長在哪裡?
骨刺通常會生長在負重關節、脊椎、腳跟、膝蓋和手腕。
負重關節
骨刺可能會出現在足部第一蹠趾關節、踝關節等負重關節處。這些部位承受著日常活動中的大部分壓力,導致軟組織傷害,進而促使骨骼過度增生以提供額外支撐。
脊椎
脊椎上的骨刺常見於頸椎、腰椎和胸椎。隨著年齡增長,脊柱會發生退行性變,為避免受傷區域再次受損,身體會產生新的骨頭來加固該區域。
腳跟
在腳後跟出現的骨刺稱為跟骨骨刺或跟腱炎。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可能導致足底筋膜與跟骨附著處反覆受到牽拉和磨損,引起無菌性發炎反應並逐漸形成骨刺。
膝蓋
膝關節是最常發生骨刺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內側邊緣。軟骨磨損、韌帶鬆弛等因素會導致關節面不平整,刺激周圍組織產生新骨進行修復。
手腕
腕關節是另一個容易長骨刺的地方,特別是在橈骨遠端和三角纖維軟骨連接處。不當使用手部力量或頻繁重複的動作會使關節負擔過重,引發區域性發炎並促進鈣鹽沉積形成骨刺。
骨刺的具體位置因個體差異而異,若症狀加劇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時就醫診治。
骨刺症狀是什麼?
骨刺,也稱為退行性骨關節病,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觸痛、關節僵硬、活動受限以及步態不穩。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治療選項。
疼痛
當軟骨磨損導致關節邊緣形成骨質增生時,會刺激周圍的神經組織,從而引發疼痛。這種疼痛通常出現在關節周圍,可能呈持續性或間歇性。
觸痛
觸痛可能是由於發炎反應和周圍組織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的。觸碰患處會導致進一步刺激區域性神經,從而產生觸痛感。觸痛主要集中在骨刺所在的區域,有時可擴散至臨近區域。
關節僵硬
關節僵硬可能與關節內滑膜炎有關,此時關節液分泌異常,可能導致關節沾黏和僵硬。關節僵硬多見於早晨起床後或者長時間靜止不動後,活動一段時間後可緩解。
活動受限
活動受限是因為骨刺壓迫到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結構,導致這些結構的功能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會感到關節活動度下降,特別是在彎曲或旋轉時更為明顯。
步態不穩
步態不穩可能由脊髓受壓或其他神經系統受損引起,如坐骨神經痛,導致行走時身體平衡失調。此類患者的步態特點為抬腿過高、落地過重、拖地、搖擺不穩。
針對骨刺的症狀,建議進行X光檢查、MRI以評估關節狀況。治療措施包括物理療法、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類固醇注射,嚴重者需手術切除骨刺。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減少負重,注意休息,同時調整飲食習慣,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油、蛋黃等,幫助促進鈣吸收,有助於骨骼健康。
誰容易長骨刺?
跟年齡、體重、運動量、關節炎、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遺傳因素有關的人群容易長骨刺。
骨刺通常發生在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的關節附近,以增加支撐力並減少疼痛。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導致軟骨磨損更快,也更容易形成骨刺。長骨刺可能引起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症狀,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後或者長時間靜止不動後。
X光片是常用的診斷工具,可以顯示骨刺的位置和大小;MRI也可用於評估軟組織傷害情況。物理療法包括熱敷、冷敷、按摩等,可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可用於減輕發炎和疼痛。
建議患者避免過度使用受影響的關節,以免加重病情。
骨刺看哪一科?
骨刺可以看骨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康復醫學科、疼痛科等。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骨科
骨科主要關注骨骼、軟骨及周圍組織結構的解剖異常和功能障礙。骨刺患者可以到骨科進行治療,因為骨刺屬於退行性疾病,是由於長期勞損或外傷導致的關節軟骨退變引起的一種疾病,因此需要透過骨科進行診治。在骨科,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X光、CT等影像學檢查以評估骨刺的程度和位置。
關節外科
關節外科專門處理涉及關節的傷害、發炎和畸形等問題。對於存在關節部位出現骨刺的患者,可前往關節外科接受專業診療。常規檢查可能包括MRI掃描,以詳細觀察關節內部情況;此外還可能會安排實驗室檢測如血沉速度測試來輔助診斷。
運動醫學科
運動醫學科專注於研究與體育活動有關的健康問題,包括運動引起的傷害和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如果患者的骨刺是由劇烈運動引起的,則應考慮去運動醫學科就診。在運動醫學科,通常會進行物理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必要時的MRI成像來評估肌肉、韌帶和其他軟組織受損程度。
康復醫學科
康復醫學科致力於恢復因受傷、手術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功能障礙。對於術後或急性期後仍需康復管理的骨刺患者,可選擇康復醫學科作為首診科室。常見的康復措施包括物理療法、職業療法和矯形器製作,在這裡還可以獲得針對性的鍛鍊指導。
疼痛科
疼痛科專門針對各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提供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法。當骨刺引發區域性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時,可到疼痛科尋求幫助。常見檢查專案包括神經系統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等,有助於確定是否存在神經受壓的情況。
骨刺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同時還要注意保暖,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骨刺治療一定要開刀?
骨刺的治療不一定需要開刀,可以嘗試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理療法、矯形外科手術、關節保護措施等方法。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減少發炎和疼痛,通常口服給藥。這類藥物可用於緩解骨刺引起的區域性肌肉緊張、關節僵硬等症狀,但須遵醫囑使用。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包括熱敷、冷敷、電刺激及關節活動範圍訓練等方法,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這些措施有助於減輕因骨刺導致的腫脹、疼痛等問題,並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矯形外科手術
矯形外科手術涉及移除受損組織或矯正不正確結構,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執行。對於嚴重功能障礙或無法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的骨刺情況,手術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節保護措施
關節保護措施包括體重管理、功能性鍛鍊以及使用助行器等手段。這些措施旨在減少關節負擔,延緩病情進展,適用於輕至中度骨刺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骨刺引起劇烈疼痛或其他併發症,應立即就醫並考慮手術治療。此外,患者平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骨刺會自己好嗎?5招緩解不適
骨刺一般不會自愈,需要透過物理療法、藥物治療等方式進行干預。
骨刺是由於長期的機械壓力或張力作用於骨骼表面,引起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血管壁受到傷害,從而誘發無菌性發炎,使骨膜下骨樣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這種病理變化屬於身體對傷害的修復反應,通常不能自行停止。
針對骨刺的症狀,建議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來緩解疼痛症狀,如布洛芬(Ibuprofen)、希樂葆(Celecoxib)等;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能需要考慮手術切除骨刺。
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還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中醫如何治療骨刺?
中醫治療骨刺可以考慮採用中藥外敷、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穴位貼敷等方法,也可以遵醫囑使用關節保護劑。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中藥外敷
選用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中藥材如川芎、白芷等研磨成粉末後外敷於患處。這些藥材透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發揮其作用從而減輕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區域性腫脹和疼痛。
針灸療法
選擇特定經絡上的穴位進行電針刺激,每次治療30-60分鐘,每週2-3次。針灸能夠調節氣血流通、緩解肌肉緊張,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舒緩由骨刺引發的不適感。
推拿療法
運用一系列手法包括揉捏、按壓及拉伸患者背部、頸部或腰部軟組織來改善其功能狀態。推拿可增強區域性血流並減少僵硬與緊繃感,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由於脊椎退行性變所帶來的壓力與負擔。
穴位貼敷
選取足三里穴、合谷穴等穴位,將調配好的藥膏貼於相應位置,一般持續4~8小時。中醫認為,上述穴位能夠調節氣血執行,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關節保護劑
此類藥物主要包括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等,每日按時服用。這類物質能夠抑制破壞軟骨的酶類活性,同時促進合成膠原纖維和蛋白多醣,進而延緩關節退化過程。
在使用傳統中醫藥治療時,應尋求經驗豐富的醫師指導,避免不當操作導致的風險。此外,患者還可適當攝入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蝦皮等,幫助骨骼健康。
骨刺運動3方法舒緩
骨刺患者可以嘗試功能性鍛鍊、熱敷療法、針灸治療等非手術治療方法來緩解症狀。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功能性鍛鍊
功能性鍛鍊包括一系列針對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和平衡性的練習,如漸進抗阻訓練法。起始應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此措施有助於提高關節靈活性及穩定性,緩解因過度使用引起的區域性軟組織勞損所致的不適感。
熱敷療法
熱敷療法透過將溫熱物體放置於患處來實現效果,溫度通常控制在40-50℃之間。時間依個人耐受而定。此方法能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張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從而減輕由冷空氣刺激所誘發的不適感覺。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是傳統中醫技術之一,在特定穴位上用細針進行刺激。每次治療持續時間不一,需按療程安排。該方法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狀態,緩解因長期姿勢不當造成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患者平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病情。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