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心臟病是一種由心臟瓣膜結構異常或功能障礙引起的心臟疾病。該疾病的診斷通常採用超音波心動圖、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心臟磁共振成像和冠脈造影等方法。其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心臟負荷增加和先天性心臟缺陷。患者可能會經歷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和水腫等症狀。並發症可能包括心臟衰竭、肺水腫、心律不整、栓塞事件、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治療方案需根據涉及的瓣膜數量和型別制定,可採用瓣膜修復或置換、心臟瓣膜導管擴張術、經皮瓣膜置換術、心內直視手術、心臟輔助治療等方法。為了預防瓣膜性心臟病,建議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與心臟監測,並透過避免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藥物治療及接種疫苗等措施進行預防。
什麼是瓣膜性心臟病?它涉及哪些瓣膜位置的問題?
瓣膜性心臟病是指心臟中瓣膜結構異常或功能障礙引起的心臟疾病。該疾病可能影響多個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
二尖瓣問題
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負責防止血液逆流回左心房。瓣膜性心臟病中的二尖瓣問題可能導致狹窄或逆流,使血液難以順暢地流入左心室。
三尖瓣問題
三尖瓣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從右心室返回到右心房。瓣膜性心臟病中的三尖瓣問題可導致瓣膜狹窄或逆流,造成血液在右心室積聚。
主動脈瓣問題
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控制著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瓣膜性心臟病中的主動脈瓣問題可能會導致瓣膜狹窄或逆流,阻礙血液流向全身。
肺動脈瓣問題
肺動脈瓣位於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確保血液只能從右心室流向肺動脈。瓣膜性心臟病中的肺動脈瓣問題可能導致瓣膜狹窄或逆流,影響血液向肺部供應氧氣。
病因
瓣膜性心臟病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疾病、感染、創傷等。其中,風溼熱是常見的病因之一,常累及二尖瓣和主動脈瓣。
若懷疑患有瓣膜性心臟病,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心臟檢查,以便明確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瓣膜性心臟病的症狀
瓣膜性心臟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和水腫。由於瓣膜性心臟病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臟併發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和接受適當的治療。
心悸
心悸可能源於瓣膜性心臟病導致的心臟結構異常和血流動力學改變,使心臟需要額外的努力來維持血液循環。這種不適感通常描述為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感到心臟在胸部跳動。
呼吸困難
由於瓣膜性心臟病引起的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導致肺部充血,從而引發呼吸困難的症狀。患者可能會經歷深度快速呼吸,伴有喘息聲,尤其是在體力活動後。
胸痛
胸痛可能是由瓣膜性心臟病導致的心肌缺血或發炎引起的。疼痛通常位於胸骨後方,可向左臂放射,有時會持續數分鍾。
暈厥
暈厥是由於瓣膜性心臟病引起的心排血量減少,導致腦供血不足的情況發生。暈厥通常發生在站立時,但也可能在坐位或平躺時發生。
水腫
水腫是因為瓣膜性心臟病導致的心臟衰竭,使液體滯留在體內的原因。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腳踝或腿部,然後向上蔓延到膝蓋、手部和面部。
針對瓣膜性心臟病的診斷,可以進行超音波心動圖以評估心臟瓣膜的功能。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如硝化甘油(NTG)、卡托普利(Captopril)等,嚴重情況下可能需手術治療如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限制鈉鹽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
瓣膜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瓣膜性心臟病的診斷可以透過超音波心動圖、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心臟磁共振成像和冠脈造影等方法進行。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超音波心動圖
超音波心動圖透過使用聲波來獲取心臟結構和功能資訊,通常由專業醫生操作,在安靜狀態下完成。此技術無放射性暴露,可清晰顯示心臟瓣膜異常及血液流動力學變化,有助於診斷瓣膜性心臟病。
心電圖
心電圖是常規的心臟健康檢測手段之一,透過記錄心臟電信號來評估心臟活動狀態,一般無需特殊準備即可執行。該檢查能夠捕捉到心臟節律不齊等問題,對於部分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表現有提示作用。
胸部X光檢查
X光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學檢查方式,需要患者站立或坐直,按照指示採取相應姿勢後拍攝胸片。此項檢查可顯示出心臟位置是否偏移以及肺部是否有淤血水腫等情況發生;若存在上述現象,則表明可能存在瓣膜性疾病。
心臟磁共振成像
MRI掃描是在封閉式磁場環境中採集心臟影象的過程,通常需要平臥位且靜止呼吸數分鍾。該裝置能提供高度解剖細節,並排除因骨骼影響而造成的偽影干擾;尤其適合評估複雜結構如三尖瓣、主動脈瓣等部位病變。
冠脈造影
冠脈造影是一項介入性檢查,將特製導管插入血管內,注射顯影劑以觀察冠狀動脈狀況。該檢查可以直接顯示心臟血管狹窄程度及分佈情況,幫助判斷是否存在瓣膜旁冠脈受累。
除了上述診斷措施外,建議定期監測血壓和體重,保持均衡飲食並限制鈉鹽攝入量,以減少心臟負擔。同時,應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因為這些習慣會加重心臟負荷,加速病情進展。
瓣膜性心臟病的風險
瓣膜性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心臟負荷增加和先天性心臟缺陷。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組織和瓣膜可能會出現退行性改變或逐漸老化,導致瓣膜功能異常。這些變化可能導致瓣膜狹窄或逆流,從而引發瓣膜性心臟病。
性別
女性在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響心血管系統的生理功能,增加罹患瓣膜性心臟病的機率。
高血壓
長期未控制好血壓可引起心臟結構的變化,如左心室肥厚等病理表現,進而導致心臟瓣膜受損。這主要是因為持續高壓狀態會促使心臟壁增厚並僵硬,在收縮時難以正常開啟或關閉瓣膜。
心臟負荷增加
當存在貧血、肺動脈高壓等情況時,右心室需承受更大的血流量才能將血液泵送到全身各處;而左心室則需要應對來自體循環系統與肺循環系統雙重的壓力。這種額外壓力長時間作用於心臟會導致其結構發生改變,並且更容易受到傷害。
先天性心臟缺陷
某些先天性心臟解剖畸形如二尖瓣發育不全、主動脈瓣下隔膜等,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或者處理不當,隨著時間推移也可能誘發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生。
上述提及的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上瓣膜性心臟病的可能性。若症狀加劇或伴有其他併發症,則應儘快就醫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並接受適當治療。
瓣膜性心臟病的併發症
瓣膜性心臟病的併發症可能包括心臟衰竭、肺水腫、心律不整、栓塞事件、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和接受治療。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由於瓣膜性心臟病導致心臟負荷增加,長期心臟負荷過重會引起心肌傷害和功能下降,從而影響心臟泵血功能。心臟衰竭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限等症狀,在重度時可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等表現。
肺水腫
肺水腫的發生與瓣膜性心臟病引起的左心室充盈壓增高有關。當心臟無法有效泵出血液時,會導致體循環淤血,進而引發肺水腫。肺水腫患者可能經歷咳嗽伴有粉紅色泡沫樣痰液、急性呼吸困難以及持續性喘息等症狀。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可能是由瓣膜性心臟病引起的心臟結構異常導致的電生理改變所致。這些異常可能導致心臟傳導系統不規則地發放衝動,引起心跳節律紊亂。心律不整的症狀包括心悸、胸痛、眩暈甚至意識喪失。
栓塞事件
栓塞事件多因瓣膜性心臟病導致的心房顫動引起凝血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血液循環流動至其他部位而發生栓塞。栓塞事件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如腦部可引起腦中風,下肢可引起深靜脈血栓。
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由細菌或其他微生物透過受損的心臟瓣膜進入血液循環並附著於心臟內壁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疲勞、關節疼痛、皮膚蒼白、食慾減退等。
針對上述併發症,建議進行超音波心動圖、胸部X光片等檢查以評估心臟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利尿劑螺內酯(Spironolactone)、β感受器阻滯劑舒壓寧(Metoprolol)等改善症狀,或手術治療,如經皮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複查,監測病情變化。
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會根據哪些瓣膜位置的問題而有所不同?
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會因涉及的瓣膜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情況下,瓣膜修復或置換、心臟瓣膜導管擴張術、經皮瓣膜置換術、心內直視手術、心臟輔助治療等方法可用於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瓣膜修復或置換
瓣膜修復或置換通常透過開胸手術,在全身麻醉下將受損瓣膜移除並安裝人工瓣膜或修復瓣膜結構。此措施旨在恢復心臟血液流動的正常路徑,緩解瓣膜性心臟病的症狀。由於患者存在瓣膜性心臟病,導致心臟血流受阻,影響血液循環,此時需要修復或置換受損的瓣膜來恢復正常血流。
心臟瓣膜導管擴張術
心臟瓣膜導管擴張術是一種介入性微創手術,利用導管技術對狹窄的心臟瓣膜進行擴張,一般採用區域性麻醉或輕度鎮靜。該措施適用於解決瓣膜狹窄問題,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對於瓣膜性心臟病中出現瓣膜狹窄的患者,其心臟瓣膜會因纖維化或其他原因變得僵硬和狹窄,從而限制血液流動,引起一系列循環障礙。透過導管擴張狹窄的瓣膜,增加瓣膜開口面積,提高心臟排血量,緩解相關臨床表現。
經皮瓣膜置換術
經皮瓣膜置換術是在影像引導下使用穿刺針、導絲和球囊導管等器械對病變瓣膜進行擴張或植入人工瓣膜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無需傳統開胸手術。該方法適合處理瓣膜鈣化或狹窄等問題。若患者患有瓣膜性心臟病且瓣膜出現鈣化或狹窄等情況時,會導致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嚴重時可引發呼吸困難、水腫等症狀。施行經皮瓣膜置換術能夠減少組織傷害風險,促進身體康復。
心內直視手術
心內直視手術通常包括心臟停跳下的體外循環支援,以便全面暴露心臟內部進行手術操作。針對多種類型的瓣膜病變及併發症提供根治性解決方案。瓣膜性心臟病可能導致瓣膜狹窄或逆流,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和血液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可精確評估瓣膜狀況並實施修復或替換。
心臟輔助治療
心臟輔助治療涉及使用機械裝置如人工心臟輔助泵暫時替代部分或全部心臟功能,常見於重症急性心衰病例。當患者處於嚴重心臟衰竭狀態時,為了減輕心臟負擔,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會採取心臟輔助治療。該措施有助於穩定患者生命體徵,為後續治療創造條件。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液體平衡,因為瓣膜性心臟病可能伴隨心臟衰竭,過多的液體瀦留可能會加重心臟負擔。飲食方面,建議攝入富含維他命C和E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和堅果,以輔助心血管健康。
瓣膜性心臟病的預防方法
瓣膜性心臟病的預防透過生活方式干預、定期體檢與心臟監測、避免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藥物治療以及接種疫苗等措施來實現。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透過控制體重、戒菸限酒等措施來降低血壓和血脂水平,從而減輕心臟負擔。建議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進行運動。
定期體檢與心臟監測
定期體檢與心臟監測可以早期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心臟問題,減少瓣膜傷害風險。患者應按照醫生建議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及佩戴遠端監測裝置觀察心臟狀況。
避免感染性疾病
避免感染性疾病可防止因發炎引起的免疫反應導致的心臟瓣膜損害。患者需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合理使用藥物治療
合理使用藥物治療可以預防由其他疾病引發的心臟瓣膜併發症。患者要在醫師指導下規範服用抗高血壓藥、降糖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等,不可隨意停服或調整劑量。
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某些可能導致心臟瓣膜疾病的微生物感染。針對特定人群,如存在家族史者,應依據醫囑適時完成相應疫苗的全程接種。
若患者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