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定義、症狀、原因、風險因素、檢測與治療

分類: 過敏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1
藥物過敏是由於個體對藥物中的化學成分產生免疫反應而引起的一種過激反應。典型症狀包括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等,嚴重時需緊急醫療干預。其發生原因涉及遺傳、免疫系統狀態、個體差異及藥物使用歷史。風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個人過敏史、長期使用抗生素及年齡。檢測方法主要有皮膚點刺試驗、血液檢測和口服挑戰試驗。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已知過敏藥物、使用非過敏性替代品、注意藥物交叉反應、遵醫囑服藥並定期檢查藥物敏感性。

藥物過敏是由於個體對藥物中的化學成分產生免疫反應而引起的一種過激反應。典型症狀包括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等,嚴重時需緊急醫療干預。其發生原因涉及遺傳、免疫系統狀態、個體差異及藥物使用歷史。風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個人過敏史、長期使用抗生素及年齡。檢測方法主要有皮膚點刺試驗、血液檢測和口服挑戰試驗。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已知過敏藥物、使用非過敏性替代品、注意藥物交叉反應、遵醫囑服藥並定期檢查藥物敏感性。

藥物過敏的定義

藥物過敏是指對某些特定藥物產生過敏反應,通常是由於個體對藥物中的化學成分產生免疫反應所引起的。

藥物過敏是因為人體對某些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其與遺傳因素有關,如IgE介導的超敏反應。當患者接觸到致敏原後,免疫系統會錯誤地將該藥物作為入侵者進行攻擊,導致過度發炎和組織傷害。藥物過敏可能引致多種症狀,包括皮膚紅斑、蕁麻疹、呼吸困難、腹瀉等。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心臟停搏等生命危險情況。

常用以鑒別藥物過敏的方式有皮膚點刺試驗、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測量以及血清特異IgE測定。此外,醫生也可能根據需要安排特殊試驗,例如口服挑戰試驗,以評估患者對特定藥物的反應。治療藥物過敏的方法取決於過敏的嚴重程度,常見措施包括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藥物、皮質類固醇注射、抗組胺藥、支氣管擴張劑等。對於急性過敏反應,急救醫療團隊可能需給予患者腎上腺素(Adrenaline)注射。

患者應注意藥物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並隨時攜帶警示手帶,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得到適當的醫療救治。

藥物過敏的症狀

藥物過敏的症狀包括皮疹、蕁麻疹、瘙癢、呼吸困難以及血管性水腫等,如果症狀嚴重或伴有其他併發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皮疹

藥物過敏時,身體免疫系統會識別非自身抗原的藥物分子並產生過度反應,形成發炎細胞浸潤和組織傷害。這種異常免疫應答導致皮膚內微血管擴張和發炎細胞活化,進而出現紅斑、丘疹等皮損。皮疹通常出現在服藥後數小時至數日內,可分佈在身體任何部位,包括面部、四肢和軀幹。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各種因素如感染、食物、吸入物、接觸物以及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屬於過敏性疾病範疇。蕁麻疹表現為紅色風團樣皮疹,伴有劇烈瘙癢,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消退。

瘙癢

當身體受到藥物刺激時,會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使神經末梢興奮性增高,從而引發瘙癢感。瘙癢感一般侷限於用藥部位,但也可能擴散到全身。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可能是由藥物過敏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或喉頭水腫所致,這些都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從而影響通氣功能。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突然發生,伴隨喘息、咳嗽或胸悶,嚴重時可能導致窒息。

血管性水腫

血管性水腫是由於藥物誘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區域性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進而引發腫脹。水腫通常發生在嘴唇、舌頭、生殖器或眼瞼等部位,可能伴有疼痛或麻木感。

針對藥物過敏,可以進行血常規、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液IgE水平檢測來評估免疫反應狀態。治療措施可能包括口服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氯雷他定(Loratadine)以緩解症狀,重症情況下需立即就醫使用腎上腺素(Adrenaline)注射液搶救。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避免接觸已知過敏的物質,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接觸花粉、塵蟎等致敏原。飲食方面宜清淡,避免食用可能誘發過敏的食物,如蝦蟹等海鮮類食品。

藥物過敏的原因

藥物過敏可能因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個體差異、環境因素或藥物使用史引起,若出現疑似過敏反應,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並就醫。

遺傳因素

由於家族中有人對某種藥物過敏,導致患者也容易對該藥物產生過敏反應。例如,如果父母一方對盤尼西林過敏,則子女患盤尼西林過敏的風險增加。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

當患者的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時,會導致其對某些原本無害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包括某些藥物。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抗組織胺藥進行治療,如氯雷他定(Loratadine)、勝克敏(Cetirizine)等。這些藥物能夠抑制組織胺的釋放,從而減輕過敏症狀。

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可能導致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反應,這可能取決於基因、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狀況。舉例來說,老年人和兒童對藥物的敏感性通常比成年人更高,因此需要特別注意藥物的選擇和劑量。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如氣候、溼度等,也可能影響藥物過敏的發生率。對於存在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建議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比如佩戴口罩、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溫高溼環境中。

藥物使用史

既往是否有過藥物過敏史是判斷是否會發生藥物過敏的重要依據之一。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在用藥前應向醫生詳細告知相關情況,以便醫生選擇合適的藥物並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建議定期進行皮膚試驗以監測過敏反應風險,同時避免接觸已知引起過敏的藥物。必要時可諮詢專業醫師調整治療方案。

藥物過敏的風險因素

藥物過敏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個人過敏史、免疫系統異常、長期使用抗生素以及年齡。如果患者存在上述風險因素,應謹慎使用藥物,並在出現疑似過敏反應時及時就醫。

遺傳易感性

由於家族中有人患有藥物過敏反應,個體可能透過遺傳獲得對某些藥物敏感性的易感性。對於有家族史者,應考慮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風險。

個人過敏史

有過敏體質的人群,其身體容易產生針對某種特定物質的IgE抗體,導致出現過敏反應。針對此類患者,建議採取口服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進行預防和緩解。

免疫系統異常

免疫系統的紊亂可能導致無法正確識別並攻擊外來物質,包括某些藥物成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遵醫囑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

長期使用抗生素

長期使用同一種類別的抗生素可能會誘導耐藥菌株的發展,增加發生藥物過敏的風險。為減少抗藥性,推薦定期更換不同型別的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等。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更容易發生藥物過敏。對於老年人,需要特別注意觀察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此外,建議定期進行血液學檢查以及皮膚點刺試驗,以便監測個體對常見致敏原的反應。

藥物過敏檢測與治療

藥物過敏檢測可以透過皮膚點刺試驗、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加和IgE水平升高以及口服挑戰試驗來進行。該過程旨在確定患者對特定藥物是否存在過敏反應,以便提供適當的治療。

皮膚點刺試驗

在皮膚點刺試驗中,醫生使用一種特殊的針頭輕微刺入患者的皮膚,然後將少量的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滴在刺痕上。通常在15-20分鐘內觀察結果,以評估是否出現紅腫等過敏反應。

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加和IgE水平升高

血液嗜酸性粒細胞是當免疫系統對某些抗原產生過度反應時會增生的一種白血球。而IgE則是一種由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表示可能存在過敏反應。透過分析血液樣本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和IgE濃度,可輔助診斷藥物過敏。

口服挑戰試驗

在嚴格監控下,醫生可能會安排一次口服挑戰試驗。此方法涉及逐漸增加劑量的可疑藥物,以評估患者是否有過敏反應。該試驗需在安全環境下進行,並準備好急診處置方案以防不測。

醫師評估

在進行任何檢測前,都會詢問患者的病史及既往過敏情況,並仔細觀察其是否有已知或疑似藥物過敏症狀。必要時還會建議進一步檢查如皮膚貼片測試以精確鑒定致敏藥物。

治療措施

根據過敏狀況,常見治療方式包括立即停用懷疑導致過敏之藥物、皮質醇類固醇以緩解癥狀、支氣管擴張器以改善呼吸道功能,以及在嚴重案例中給予急救處理如輸氧或升壓支援。制定個體化管理計畫是至關重要的,以減少日後發生不良藥物反應風險。

預防藥物過敏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預防藥物過敏可以透過避免已知過敏的藥物、使用非過敏性替代品、注意藥物交叉反應、嚴格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以及定期檢查藥物敏感性等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來實現。

避免已知過敏的藥物

避免接觸已知引起過敏的藥物,可以減少誘發過敏反應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如服藥前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瞭解可能引起的過敏原。

使用非過敏性替代品

使用非過敏性替代品是另一種降低過敏風險的方法。這些產品經過測試,被證明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選擇無致敏性、低刺激性的個人護理用品和家居清潔劑等,以減少接觸可能的過敏源。

注意藥物交叉反應

某些藥物可能會產生交叉反應,導致相同的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任何新藥物之前,應告知醫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在看醫生時,詳細描述過去的藥物過敏史,以便醫生為您開出不會引起過敏的藥物。

嚴格遵循醫囑服用藥物

按照醫生的建議嚴格服用藥物,不要隨意更改劑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或引發不良反應。確保孩子瞭解並遵守醫囑,同時監督其是否按時服藥。

定期檢查藥物敏感性

定期進行藥物敏感性測試,可以幫助確定孩子對哪些藥物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如果孩子的藥物敏感性發生變化,應及時告知醫生,以便調整處方。

若發現疑似藥物過敏的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相關藥物並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