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或堵塞可能會導致頭暈、眩暈。該疾病主要因動動脈硬化而起病,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儘快就醫以便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診。診斷可藉助多種影像學技術如頸動脈超音波、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頸動脈:心臟供血至腦部的主幹道之一
頸動脈狹窄或堵塞可能引起頭暈、眩暈。
頸動脈是負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大腦的主要血管之一。當其發生狹窄或堵塞時,會導致血液流動受限,使到達大腦的血液減少。大腦缺乏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就會出現頭暈、眩暈的症狀。
此外,還應考慮是否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存在,因為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腦供血不足,從而引發頭暈、眩暈的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頸部不適等症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潛在的風險因素,維護身體健康。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動脈硬化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其發生通常與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血脂症和糖尿病有關。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壁會逐漸失去彈性和變得僵硬,導致血液流動不暢,從而引起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大腦需要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來維持正常的功能,因此心臟必須加強泵血以滿足這個需求,長期如此就會導致頸動脈內膜受損,促進脂質沉積,最終形成狹窄。
性別
男性體內的性激素水平較高,這些賀爾蒙具有一定的致動脈粥狀硬化作用,因此相對於女性而言更容易出現頸動脈狹窄的情況。雌激素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感受器表達及膽固醇代謝相關酶活性,降低總膽固醇濃度;而雄激素則可刺激細胞增生和遷移,並透過影響巨噬細胞功能參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病過程。
高血壓
長期未控制好的高血壓會導致血管壁壓力增高,進而使內膜受損,容易引發發炎反應並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序。此外,血壓升高還會促使平滑肌細胞遷移至傷害部位進行修復,同時也會增加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這兩者都屬於促進斑塊形成的因素。
高血脂症
當血脂異常時,會使脂肪在頸部血管壁上積累,久而久之形成粥樣斑塊堵塞管腔,造成頸動脈狹窄甚至閉塞。高三酸甘油脂水平易誘發微血管病變,進一步加劇大血管病變的發展速度。
糖尿病
高血糖狀態會引起多種生物活性分子如生長因子等分泌增多,這些因子能夠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和平滑化,從而使頸動脈內膜變厚並發炎,最終導致狹窄的發生。另外,長時間高糖環境會造成神經末梢功能障礙,致使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血液循環系統的穩定性。
對於頸動脈狹窄,建議患者定期體檢,特別是中老年人群,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除此之外,還應避免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該疾病的發生。
頭暈、眼睛模糊!頸動脈狹窄的5大前兆與症狀
頭暈、眼睛模糊可能是頸動脈狹窄的症狀之一,如果伴有眩暈、眼花、耳鳴、健忘、肢體無力等症狀,需要及時就醫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以確診。
眩暈
頸動脈狹窄導致大腦供血不足,使患者出現眩暈的症狀。眩暈通常發生在頭部運動時,可能伴有噁心和嘔吐。
眼花
由於腦部缺血缺氧,影響視覺中樞的功能,從而引發眼花的現象。眼部表現可能包括視力減退、眼前黑曚等。
耳鳴
當頸動脈狹窄嚴重時,會導致內聽動脈缺血,進而誘發耳鳴的發生。耳鳴可能是持續性或間歇性的嗡嗡聲或其他噪音。
健忘
健忘可能是由長期的大腦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所致。患者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的情況,尤其是短期記憶喪失。
肢體無力
頸動脈狹窄致使血液供應減少,大腦缺血缺氧,可導致運動皮層受損,進而引發肢體無力的症狀。這種無力可能為單側或雙側,且活動後會加劇。
針對頸動脈狹窄的相關症狀,建議進行頸部超音波、磁共振血管造影術或CT血管造影以評估頸動脈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凝藥或降脂藥以及手術干預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支架植入術。患者應避免突然變換體位,以免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可過度勞累。
頸動脈狹窄的5大危險因子
頸動脈狹窄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肥胖。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頸動脈狹窄的症狀。
吸菸
香菸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壁,促進頸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長期吸菸會導致頸動脈痙攣、狹窄,進而引發缺血性卒中。
高血壓
血壓持續升高可導致頸動脈壁壓力增加,加速硬化程序。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加劇頸動脈狹窄,增加腦中風發生機率。
糖尿病
高血糖狀態會引起微血管病變,影響頸動脈血液供應。糖尿病患者易患頸動脈斑塊,且不易消退,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高脂血症
血脂異常會造成頸動脈內膜增厚和脂肪沉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高脂血症會加重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肥胖
肥胖患者的頸部脂肪堆積可能壓迫頸動脈,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肥胖相關的心臟病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也會增加頸動脈狹窄的機率。
預防頸動脈狹窄應避免上述危險因素,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脂水平。建議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均衡飲食並適量運動。
頸動脈狹窄的5大檢查方式
頸動脈狹窄可以透過頸動脈超音波、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經顱多普勒超音波、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來評估。如果症狀或體徵指向頸部血管問題,建議儘快就醫以進行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頸動脈超音波
頸動脈超音波用於評估頸部和大腦之間的血液流動情況以及頸動脈壁的情況。醫生使用高頻聲波掃描患者的頸部,以確定是否存在狹窄或其他異常。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能夠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是否有狹窄、擴張或其它病變。患者仰臥於CT機臺上,在注射含碘顯影劑後進行連續掃描。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I可用於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及周圍組織結構受累情況。通常採用梯度回波序列採集影象,可能需要口服對比劑以提高診斷效果。
經顱多普勒超音波
TCD可提供腦血流動力學資訊,有助於診斷頸動脈狹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將小型探頭放置於患者頭部特定位置,測量顱內動脈血流速度。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能直觀地顯示病變部位與程度。透過導管注入顯影劑同時拍攝X光片,再利用計算機去除非目標結構。
以上各項檢查均需空腹進行,但具體禁食時間應遵循醫囑。此外,MRI檢查前須移除所有金屬物品以防發生意外。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