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症狀、病因、治療、檢查、看醫生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9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血管內壁增厚、斑塊形成而引起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常見於下肢間歇性跛行、胸痛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肢體麻木、皮膚蒼白或發紺。該病通常需要就醫,並可透過一系列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血脂檢測來確診。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血管內壁增厚、斑塊形成而引起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常見於下肢間歇性跛行、胸痛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肢體麻木、皮膚蒼白或發紺。該病通常需要就醫,並可透過一系列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血脂檢測來確診。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症狀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症狀包括下肢間歇性跛行、胸痛、呼吸困難、肢體麻木、皮膚蒼白或發紺等,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血管狹窄或閉塞。建議患者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

下肢間歇性跛行

由於動脈粥樣斑塊導致血管腔狹窄或者堵塞,遠端組織供血不足,在行走時會出現肌肉缺血的情況。當患者休息後,血液供應會得到改善。主要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腿部肌肉疼痛,無法繼續行走,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緩解。

胸痛

胸壁和胸內臟器病變如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均可引起胸痛,主要是因為心臟供血不足引起的胸悶、胸痛等症狀。胸痛可能位於胸前區,有時可放射至手臂、肩背或頸部。

呼吸困難

由於肺部血管受累,可能導致肺通氣功能下降,從而引發呼吸困難。呼吸困難通常發生在活動後,但也可能是持續性的。

肢體麻木

肢體麻木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區域性缺氧缺血所致。這種症狀可能出現在任何四肢末端,但以手足最為常見。

皮膚蒼白或發紺

皮膚蒼白或發紺是由於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區域性組織缺氧,使微血管收縮,血液流速減慢,紅血球透過量減少,還原血紅素增多所致。這種情況多見於手指、腳趾等末梢部位。

針對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相關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心動圖、頸動脈超音波、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以評估血管狀況。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藥阿斯匹靈(Aspirin)、降脂藥他汀類等;嚴重者可能需手術干預,如經皮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等。患者應戒菸限酒,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高脂肪食物攝入,定期監測血脂水平並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病因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病因包括遺傳因素、年齡、性別、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血管內壁增厚、斑塊形成,從而影響血液流動。患者應避免吸菸,因為菸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質會進一步損害血管壁。飲食上宜低脂、低鹽,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透過影響血管壁結構和功能而增加患動脈硬化的風險。對於有家族史者,應定期進行基因檢測及相關評估。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組織器官逐漸衰退,血管彈性下降,易發生動脈硬化。針對老年患者,重點是生活方式干預,如戒菸、限制飲酒等。

性別

男性由於荷爾蒙變化等原因,在特定年齡段更易發展為動脈硬化。建議男性患者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量。

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內膜傷害,促進脂質沉積,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序。控制血壓是關鍵,常用藥物包括利尿劑如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

血脂異常

血脂代謝紊亂會導致脂質在動脈壁上堆積形成斑塊,進一步加重動脈硬化。調節血脂水平是防治動脈硬化的重要手段,可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等。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高脂、高鹽食物。推薦進行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以評估病情狀況。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需要看醫生嗎?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需要看醫生。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引起嚴重的健康後果。因此,建議患者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如果患者出現了胸痛、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則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高脂食物攝入過多,保持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怎麼檢查?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可以透過頸動脈超音波、下肢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血脂檢測等檢查進行診斷。如果疑似存在相關症狀或風險因素,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並接受適當治療。

頸動脈超音波

頸動脈超音波用於評估頸部血管是否存在狹窄或堵塞。透過放置一個小型裝置(稱為探頭)於兩側頸部來捕獲影象。

下肢動脈超音波

下肢動脈超音波用於探測腿部及足部動脈是否出現狹窄或堵塞。使用高頻聲波掃描受影響區域以製作內部血管影像。

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能夠顯示心臟血流情況,幫助診斷動脈硬化程度。將一根細軟管插入患者的上大腿根部,在X光監視下向心臟注射染料並拍攝照片。

心電圖

心電圖可記錄心臟電信號傳導狀況,輔助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患者平臥位狀態下連線導聯線記錄心臟活動狀態。

血脂檢測

血脂檢測旨在確定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含量是否正常。空腹狀態下抽取血液樣本送至實驗室分析其脂質組成。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進食高脂肪食物至少8小時。患者還需告知醫生任何藥物過敏史及其他相關健康資訊,以便提供準確結果並確保安全。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治療

動脈硬化性阻塞症的治療可以考慮生活方式干預、降脂藥物、抗血小板治療、抗凝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戒菸限酒以及心理平衡。此措施有助於改善血脂水平及血壓,進而預防並控制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

降脂藥物

降脂藥物透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來延緩或逆轉動脈粥樣斑塊的發展。高脂血症是促進動脈粥狀硬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使用他汀類等藥物可顯著降低LDL-C水平。

抗血小板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通常採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其他相關藥物,每日口服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該策略旨在減少血液黏稠度和血栓形成風險,從而防止微循環障礙進一步加重。

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涉及長期服用華法林(Warfarin)等抗凝劑以穩定血液狀態。針對存在血流動力學改變或有明顯血栓形成的患者,其能夠有效地預防血栓擴充套件和堵塞血管。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在X光指導下將特製器械送入狹窄部位,對病變處進行擴張或植入支架。該方法適合於解決嚴重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問題。

除了上述措施外,患者還應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時發現異常並採取相應措施。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特別是對於存在家族史的人群。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