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由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種常見現象,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及黏膜發黃,無其他臨床症狀。該病的治療通常採用光療,嚴重時需考慮藥物治療或換血療法。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形成原因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可能源於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速度較慢、膽紅素排洩障礙以及新生兒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較低。這些因素導致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含量增高,超過肝臟處理能力時就會引起黃疸。
膽紅素生成過多
由於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大於肝細胞攝取和處理的速度,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可以透過光照療法進行治療,該方法可以將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易於排出體外。
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速度較慢
因為新生兒肝臟發育不完善,肝細胞攝取和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無法及時將其轉化為其他物質並排出體外,從而引起暫時性的血清總膽紅素偏高。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可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如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白蛋白等藥物,可與遊離膽紅素結合,形成分子量較大的複合物,減少膽紅素透過血腦屏障的機會。
膽紅素排洩障礙
如果膽紅素排洩受阻,則會導致其在體內積累,進而引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需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過度日曬或攝入含鐵量高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新生兒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較低
由於新生兒肝臟內缺乏足夠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使得膽紅素不能夠有效地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被清除,導致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可透過光療進行治療,即讓新生兒臥於光療箱中接受均勻柔和的光線照射,持續至症狀消退為止。
針對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家長應注意觀察嬰兒皮膚及眼白的變化情況,並定期測量膽紅素水平。必要時,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以評估貧血程度,確保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情況。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檢查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檢查通常包括血清膽紅素水平測定、肝功能檢查、血型鑑定、溶血試驗以及超音波檢查。鑑於新生兒的特殊性,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相關檢查和診治。
血清膽紅素水平測定
透過測量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來評估新生兒的肝功能,以確定是否存在黃疸。採集新生兒靜脈血樣後,在實驗室中進行分析,通常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內進行。
肝功能檢查
透過檢測肝臟對各種物質的代謝能力,輔助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肝功能異常。一般需要空腹抽取血液樣本,並可能需提前預約。
血型鑑定
明確母子血型是否相同或存在差異,有助於預測溶血病的發生風險。通常使用父母雙方的血液樣本進行快速定性試驗,結果通常可在數小時內得出。
溶血試驗
針對新生兒溶血病的一項特異性檢查,旨在發現紅血球破壞增加的情況。透過抽血並離心分離出血漿和白血球,然後觀察其顏色變化。
超音波檢查
利用高頻聲波成像技術評估新生兒的內部結構及器官健康狀況。無需特殊準備,醫生會輕柔地移動探頭覆蓋整個身體,檢查可能的異常情況。
以上各項檢查前,應確保新生兒處於安靜狀態,避免進食至少8小時。若新生兒出現皮膚、鞏膜及其他臟器黃染現象,家長應及時帶新生兒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黃染、鞏膜黃染、尿黃,通常無其他症狀。若黃疸程度加重或伴有嗜睡、吮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皮膚黃染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由於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累引起的,未結合膽紅素會透過肝臟代謝後經過膽管進入腸道,在膽汁分泌和排洩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引起皮膚黃染。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黃色染色。
鞏膜黃染
鞏膜黃染是因為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增高超過一定範圍,使得鞏膜內的膽紅素含量增加所致。症狀通常出現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內,並可能持續至4周左右。黃染程度與血液中膽紅素水平成正比。
尿黃
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當膽紅素隨尿液排出時,會導致尿液顏色變深。尿液呈橙黃色或濃茶色,且伴有明顯的氣味。
嗜睡
可能是由於膽紅素腦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影響神經傳導物質正常釋放,使睡眠週期紊亂。新生兒會出現過度嗜睡或餵養困難等情況,嚴重者可伴隨抽搐等症狀。
吮吸困難
如果新生兒患有高膽紅素血癥,可能會對大腦產生毒性作用,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包括吞嚥功能。新生兒可能出現吮吸無力、吐奶等問題,這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增加。
針對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症狀,建議進行血清膽紅素檢測以評估膽紅素水平。治療措施主要是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必要時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注射液、白蛋白溶液等藥物進行治療。家長應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臨床表現,確保其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脫水,並根據醫囑調整餵養方式和頻率。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怎麼治療?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可透過光照療法、新生兒疾病篩查和母乳餵養指導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
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通常在新生兒科病房或醫院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進行,透過特殊的藍光照射裝置對嬰兒進行治療。該措施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線將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易於排出體外的形式。對於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而言,是安全有效的選擇。
新生兒疾病篩查
新生兒疾病篩查通常在出生後數天內完成,在採集臍帶血樣後送至實驗室分析是否存在某些代謝異常。此措施旨在早期發現並干預可能引起長期健康問題的先天性代謝障礙,如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癥等。
母乳餵養指導
母乳餵養指導由專業醫護人員提供諮詢和教育服務,包括如何正確吸吮、保持充足水分攝入等資訊。研究表明,純母乳餵養有助於促進膽紅素排洩,並減少其在體內積累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接受相關培訓以最佳化寶寶的營養狀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新生兒出現皮膚黏膜黃染超過2周仍未消退,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引起的,需要及時就醫診治。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如何預防保養?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預防保養需注意合理餵養、保持充足睡眠、適當曬太陽、監測膽紅素水平以及觀察病情變化。
合理餵養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幫助寶寶抵抗感染,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生。此外,母乳中的營養成分易於消化吸收,可以減輕肝臟負擔,有助於預防生理性黃疸。
保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幫助身體恢復和新陳代謝,有助於促進膽紅素的排洩,防止其在體內的積累而引起黃疸。
適當曬太陽
適當的紫外線照射能夠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鈣質吸收,同時也可以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成水溶性異構體得以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
監測膽紅素水平
定期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是評估新生兒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觀察膽紅素的變化情況,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問題。
觀察病情變化
對新生兒進行細緻的臨床觀察,包括皮膚顏色、食慾、精神狀態等,以便早期發現可能存在的病理因素,並採取相應措施干預。
建議家長密切留意孩子的症狀變化,如出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另外,對於早產兒或有特殊疾病史者,應特別關注其生理及病理變化,必要時可諮詢專業醫師以獲取更詳細的指導資訊。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