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蕁麻疹:症狀、檢查、病因、治療、飲食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7
感染性蕁麻疹是由多種原因如細菌、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疾病,常伴隨風團、瘙癢等典型症狀。該疾病的診斷需透過多項檢查如血常規和IgE水平測定,治療則依據具體情況選用抗生素或抗組織胺藥物。在飲食方面,患者應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症狀的食物,如雞肉、胡蘿蔔等。

感染性蕁麻疹是由多種原因如細菌、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疾病,常伴隨風團、瘙癢等典型症狀。該疾病的診斷需透過多項檢查如血常規和IgE水平測定,治療則依據具體情況選用抗生素或抗組織胺藥物。在飲食方面,患者應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症狀的食物,如雞肉、胡蘿蔔等。

感染性蕁麻疹的症狀

感染性蕁麻疹的症狀包括風團、瘙癢、發燒、頭痛和疲勞。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嚴重不適,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風團

感染性蕁麻疹是由病原體感染導致的免疫應答反應,身體釋放組胺等發炎介質,使微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產生水腫和紅斑。這些發炎介質也刺激肥大細胞活化並釋放更多發炎介質,形成風團。風團通常出現在皮膚表面,大小不一、形態多樣,可伴有紅色或蒼白色。

瘙癢

感染性蕁麻疹在發病期間,由於發炎因子的刺激作用,會導致皮膚黏膜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引起瘙癢症狀發生。瘙癢感可能侷限於皮膚表面,但也可能擴散至全身。

發燒

感染性蕁麻疹的發生與微生物感染有關,在致敏原的作用下,會引發身體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此時會產生內源性的致熱源,進而會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導致身體產熱增多而散熱減少,引起發燒的症狀。發燒通常伴隨著體溫升高,可能伴有出汗或寒顫。

頭痛

感染性蕁麻疹患者可能會經歷免疫系統過度啟用,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如P物質和正腎上腺素的釋放增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能直接或間接地透過激動5-羥色胺感受器而誘發頭痛。頭痛可以是整個頭部的鈍痛,也可能集中在額部、顳部或枕部。

疲勞

感染性蕁麻疹時,由於身體處於對抗感染的狀態,會消耗一定的能量,同時伴隨睡眠障礙,可能導致疲勞的感覺。疲勞感可能是持續性的,且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

針對感染性蕁麻疹的症狀,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以評估感染情況,必要時還可能需要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液IgE水平檢測。治療措施包括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氯雷他定(Loratadine),重症情況下可能需使用類固醇如普賴鬆(Prednisone)。患者應注意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並保持充足的休息,以支援免疫系統的恢復。

感染性蕁麻疹的檢查

感染性蕁麻疹的檢查可以透過血常規、C-反應蛋白檢測、嗜酸性粒細胞計數、IgE水平測定和皮膚點刺試驗來確定。

血常規

通過觀察白血球總數以及分類計數,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跡象。此外還可根據淋巴細胞比率增高或降低情況幫助診斷是否為病毒感染所致感染性蕁麻疹。

C-反應蛋白檢測

該指標升高通常意味著身體存在發炎反應,進一步說明可能存在細菌感染導致的蕁麻疹發生。因此若發現C-反應蛋白數值異常,則可輔助醫生對病情作出相應評估。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能是由過敏反應引起,而高濃度的IgE與之相關。因此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可能表明患者患有感染性蕁麻疹。

IgE水平測定

IgE是免疫球蛋白中的一種型別,在遇到特定抗原時會與肥大細胞結合並釋放組胺等介質,從而引發風團樣皮損。高水平的IgE提示體內有致敏原存在,並可能導致出現瘙癢等症狀。

皮膚點刺試驗

將受檢者的皮膚暴露於已知變應原後進行點刺操作以誘發區域性超敏反應;然後在一定時間後觀察結果,陽性則代表對該物質產生敏感性。此方法有助於明確具體觸發因素,並指導後續管理措施的選擇。

針對感染性蕁麻疹的實驗室檢查需綜合考慮多種專案的結果分析,才能準確識別病因並制定有效治療方案。建議密切監測症狀變化,並按醫囑服用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者氯雷他定(Loratadine)進行緩解不適。

感染性蕁麻疹病因

感染性蕁麻疹可能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B族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或寄生蟲感染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透過皮膚或黏膜破損進入人體,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傷害,導致蕁麻疹的出現。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維酸等。

鏈球菌B族感染

鏈球菌B族在體內繁殖時會釋放出一種叫做紅疹毒素的物質,這種毒素能夠刺激肥大細胞產生組胺,進而引起蕁麻疹的發生。對於該病因引起的感染性蕁麻疹,可以遵醫囑使用盤尼西林進行抗感染治療。

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身體後,在區域性複製並擴散,激發身體免疫應答,產生IgE介導的超敏反應,從而誘發蕁麻疹。若確定為病毒感染所致,則需配合醫生透過靜脈注射利巴韋林(Ribavirin)、祛疹易(Valaciclovir)等藥物來進行抗病毒處理。

真菌感染

真菌透過血液循環播散至全身各處,包括皮膚及黏膜,引發發炎反應和組織傷害,可能導致蕁麻疹樣皮損。若是真菌感染所致,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等抗真菌藥進行治療。

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在體內成長發育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代謝產物或者分泌物,這些物質可能會成為過敏原,導致身體發生過敏反應,出現蕁麻疹的症狀。如果是由寄生蟲感染所引起的蕁麻疹,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苯達唑(Albendazole)片、吡喹酮(Praziquantel)片等驅蟲藥物進行針對性處理。

建議密切觀察蕁麻疹的變化情況,特別是注意是否有新的症狀出現。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並定期複診以監測病情變化。

感染性蕁麻疹如何治療?

感染性蕁麻疹可以透過抗組織胺藥、抗白三烯藥物、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外用膏、免疫調節劑、抗生素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抗組織胺藥

抗組織胺藥透過口服或注射給藥,選擇非處方藥物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按推薦劑量使用。這類藥物能阻斷組胺感受器,減輕瘙癢和紅腫。適合緩解感染性蕁麻疹的瘙癢症狀。

抗白三烯藥物

抗白三烯藥物包括欣流(Montelukast)、雅樂得錠(Zafirlukast)膠囊等,每日一次口服。該類藥物可抑制白三烯對肥大細胞的作用,從而減少肥大細胞釋放發炎介質,改善病情。適用於治療感染性蕁麻疹中的過敏反應。

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外用膏

患者可以遵醫囑在患處區域性塗抹丁酸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 Butyrate)、莫美他松糠酸酯(Mometasone furoate)等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外用膏。上述藥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夠使區域性微血管收縮,促進皮膚屏障修復,從而達到止癢的效果。對於感染性蕁麻疹引起的瘙癢症狀有一定的效果。

免疫調節劑

免疫調節劑包括環孢素(Cyclosporin)、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片等,需根據醫囑確定劑量並按時服用。這些藥物有助於平衡身體的免疫應答,降低因過度免疫反應導致的組織傷害風險。適合長期管理感染性蕁麻疹中反覆發作的情況。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通常由醫生開具處方,在必要時配合醫師進行合理用藥。針對細菌感染引發的感染性蕁麻疹提供有效殺菌作用以控制病情發展;但須嚴格遵守醫囑防止濫用產生抗藥性或其他不良後果。

在治療感染性蕁麻疹的過程中,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精神緊張及壓力過大,以免影響身體免疫力,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感染性蕁麻疹的飲食推薦

感染性蕁麻疹的飲食調理需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症狀的食物,如雞肉、胡蘿蔔、青花菜、燕麥、優酪乳等。但食物本身並不具有治療感染性蕁麻疹的作用。

雞肉

感染性蕁麻疹患者可以適量食用雞肉,因為雞肉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能夠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但要注意控制攝入量,避免過量導致消化不良或加重病情。

胡蘿蔔

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A等營養物質,可促進皮膚健康。因此,感染性蕁麻疹患者可以適量食用。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以免引起胡蘿蔔素血癥。

青花菜

青花菜中含有的硫氰酸鹽有助於減輕發炎反應,所以感染性蕁麻疹患者可以適量食用。但是對青花菜過敏的患者應避免食用,以防誘發或加重症狀。

燕麥

燕麥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胃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的發生,進而幫助疾病的恢復。但要避免空腹食用,否則可能會刺激胃腸黏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優酪乳

優酪乳中的乳酸菌可以幫助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提高身體免疫力,輔助改善不適症狀。但需注意選擇無糖低脂的優酪乳,並且不宜過量飲用,以免影響血糖水平。

在飲食方面,感染性蕁麻疹患者應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蝦蟹等海鮮類食物。此外,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是至關重要的,以減少病原體傳播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