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症狀、檢查、病因、治療、飲食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7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處理能力不足或排洩障礙等引起的,症狀包括皮膚鞏膜黃染和食慾減退。透過血清膽紅素測定等檢查進行診斷,並可採用光療或藥物治療如白蛋白、茵梔黃口服液等。針對該病症的飲食建議是保證充足水分攝入以促進膽紅素代謝。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處理能力不足或排洩障礙等引起的,症狀包括皮膚鞏膜黃染和食慾減退。透過血清膽紅素測定等檢查進行診斷,並可採用光療或藥物治療如白蛋白、茵梔黃口服液等。針對該病症的飲食建議是保證充足水分攝入以促進膽紅素代謝。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和鞏膜黃染、嗜睡、食慾減退、嘔吐、糞便顏色白陶土樣。鑑於病理性黃疸可能有嚴重的併發症,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皮膚和鞏膜黃染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由於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當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超過一定值時,就會出現皮膚和眼白部分的黃染。該症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嚴重者甚至可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黃染。

嗜睡

由於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到抑制,從而引起睡眠障礙。高膽紅素會與腦細胞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感受器結合,影響其正常功能,進而干擾大腦對睡眠的調節機制。這種異常表現可能伴隨嗜睡或餵養後疲勞現象。

食慾減退

病理性的黃疸會導致肝功能受損,造成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此時攝入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地消化吸收,因此會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新生兒可能出現暫時性厭食,但並非持續存在,並且隨著病情改善而恢復。

嘔吐

如果新生兒患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會誘發胃腸功能紊亂,使胃腸道蠕動加快,進而引發嘔吐的症狀。嘔吐通常發生在進食後,可能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首發症狀之一。

糞便顏色白陶土樣

因為膽汁分泌減少或者排出受阻,膽紅素無法隨膽汁進入小腸,所以沒有膽色素可以形成膽鹽,導致大便顏色變淺。新生兒的糞便呈白色陶土狀,有時伴有脂肪球和奶瓣,排便次數減少。

針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可以透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測定、血型鑑定等檢查專案進行診斷。治療措施包括光療和藥物治療,如遵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G(IgG)注射液、維生素K1注射液等。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的黃疸發展情況,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休息,同時注意飲食調理,避免油膩食物,確保營養均衡。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檢查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檢查可能包括血清膽紅素水平測定、肝功能檢查、血型鑑定與抗體檢測、溶血試驗、超音波檢查等。如果嬰兒黃疸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排除病理性原因。

血清膽紅素水平測定

透過測量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來評估新生兒的肝功能,以確定是否存在病理性黃疸。採集新生兒靜脈血樣後,在實驗室中分析膽紅素濃度。

肝功能檢查

該檢查用於評估肝臟的功能狀態,包括生產、儲存和排洩膽紅素的能力,有助於診斷引起膽紅素升高的原因。醫生會抽取患者的血液樣本,並在醫院或診所進行即時檢測。

血型鑑定與抗體檢測

明確母體與胎兒之間的血型差異及產生抗體量,判斷是否因免疫因素導致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通常採用凝集法對母子雙方的全血進行快速定型,然後進一步做特異性抗體篩查試驗。

溶血試驗

透過檢測患兒體內是否存在溶血現象,輔助判斷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一般需留取患兒的臍帶血或外周血,送至檢驗科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

超音波檢查

排除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可能引起膽紅素升高的疾病。由經驗豐富的超音波醫師操作,在腹部掃描,尋找肝臟、膽囊和其他內臟結構異常。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進食高脂食物至少8小時,以免影響血脂水平和膽紅素代謝。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可能是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膽汁排洩障礙或先天性溶血病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膽紅素生成過多

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產生量超過肝臟代謝能力,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可能包括光療或換血療法,以降低膽紅素水平。

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不足

由於新生兒肝功能發育不全,無法有效攝取、結合和排洩膽紅素,引起膽紅素在體內的積聚。可採用藥物治療如人血白蛋白進行補充,促進膽紅素的代謝和清除。

膽汁排洩障礙

膽汁排洩受阻使得膽紅素不能正常進入腸道,進一步影響其代謝過程。針對此病因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改善膽汁排洩,例如使用益生菌製劑調整腸道微生態環境。

先天性溶血病

遺傳性或後天紅血球破壞增加,導致膽紅素產量增多。該疾病通常需要輸血法治療來改善貧血,並預防腦損傷。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需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避免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建議定期進行血清膽紅素檢測、血常規檢查以及未結合膽紅素水平評估。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如何治療?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可以考慮光療、白蛋白治療、肝酶促排洩劑、茵梔黃口服液、新生兒溶血病特異性治療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光療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通常從光療開始,透過將新生兒暴露於特定波長的藍光或白熾燈下進行。此措施能減少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因為它在光的作用下可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易於排出體外。光療是新生兒黃疸的標準治療方法,適用於大多數情況。

白蛋白治療

當新生兒出現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時,醫生會靜脈注射白蛋白以提高其與膽紅素的結合能力,減輕症狀。白蛋白可以與未結合膽紅素形成穩定的複合物,降低遊離膽紅素對腦部的傷害風險。該措施適合於改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等併發症。

肝酶促排洩劑

如果新生兒黃疸是由肝臟代謝問題引起的,則可能需要使用肝酶促排洩劑來幫助肝臟更有效地清除膽紅素。這些藥物可以增加膽紅素的攝取、運輸和代謝,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對於由遺傳性或後天肝臟疾病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有效。

茵梔黃口服液

若新生兒黃疸屬於生理性黃疸範疇,且無其他臨床表現,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密切觀察即可。茵梔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利溼退黃的功效,但需注意個體差異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新生兒溶血病特異性治療

新生兒溶血病的特異性治療包括換血療法、光療以及應用免疫球蛋白G(IgG)等方法,具體方案應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上述措施旨在改善貧血、降低膽紅素水平並預防核黃疸的發生。此類措施針對的是由於母子血型不合導致的溶血病。

家長要定期監測孩子的膽紅素水平,避免過度勞累和感染,以免加重病情。同時,建議採取適當的飲食管理,如母乳餵養,有助於促進新生兒的成長發育,並支援其健康恢復。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飲食推薦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飲食推薦如下:

充足水分攝入

充足的水分幫助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洩,每天應確保足夠的奶量攝入。對於早產兒或有特殊需要者,可諮詢醫師關於餵養頻率及總量的建議。

適量補鐵

適度補充鐵元素有助於預防貧血,並促進紅血球生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降低未結合膽紅素水平。可透過新增含鐵配方奶粉、及時新增輔食等方式實現。

合理膳食結構

提倡母乳餵養,母親在哺乳期間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寶寶不適的食物如牛奶蛋白等;同時,家長還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長發育需求制定合理的輔食新增計劃。

密切觀察大便顏色與性狀

通過觀察大便的顏色和形態變化來判斷嬰兒是否存在消化功能紊亂等問題。若出現白陶土色大便,則表明肝腸循環障礙加重,需警惕膽道閉鎖的發生。

定期監測血清膽紅素值

監測血清膽紅素水平是評估新生兒黃疸嚴重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採用經皮測膽儀進行快速無痛檢測。

日常生活中,家長還要注意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以及活動能力的變化情況,以便早期發現並處理異常表現。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