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穴位的治療通常包括5個穴位,即曲池、合谷、內關、委中和湧泉。中暑時可能會出現頭痛、眩暈、噁心、口渴、疲勞等症狀,中暑後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清熱解毒藥物等方法進行保養。
中暑穴位的功效
中暑穴位的治療通常包括5個穴位,即曲池、合谷、內關、委中和湧泉。這些穴位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的功效。
曲池
該穴位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橈骨頭連線的中點處,按揉此穴能起到疏風散熱的作用,從而緩解中暑引起的頭痛症狀。
合谷
取穴時讓患者屈曲手臂,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的橈側,也就是大拇指一側,距離腕關節約一橫指的距離就是合谷穴。按摩此處能夠調節氣血,對於緩解噁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有幫助作用。
內關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正中,手腕橫紋上三寸,將右手食指彎曲呈90度放在左胳膊內側中間位置,此時指尖所壓處即是內關穴所在之處。刺激此穴可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有助於減輕中暑引發的心悸等症狀。
委中
膕橫紋中央凹陷中的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重要腧穴之一,中醫認為本穴為足太陽之脈氣輸注之所,又為血脈必由之路,因此刺灸本穴能使體內邪毒隨汗而解。適當按揉委中穴對改善中暑所致頭暈有一定效果。
湧泉
湧泉穴位於人體腳底部位,處於屈膝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凹陷中。經常用熱水泡腳或按摩湧泉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中暑帶來的疲勞感。
上述穴位均需專業人士操作,若自行盲目操作可能會引起不良後果。此外,如果出現嚴重中暑症狀,應立即就醫並採取緊急降溫措施,如使用風扇加速空氣流通或溼毛巾敷於頭部以降低體溫。
中暑穴位位置在哪?
中暑的穴位位置通常包括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委中穴和湧泉穴。若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按摩此部位可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中暑症狀,如頭暈、發燒等。患者可用拇指按揉區域性,也可用食指掐壓該穴位。
合谷穴
位於手背第1掌骨橈側,與第2掌骨底兩緣之間的凹陷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齒齦腫痛等症,適當刺激此處能減輕暑邪侵襲引起的不適反應,如噁心嘔吐、大汗淋漓等。取穴時可以將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即為此穴。
內關穴
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暑傷津液導致的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一定的調理效果。取穴時可以讓患者微握拳,在手腕第一橫紋上方有一條肌腱,從凸起處往腕橫紋方向推至三橫指寬處即是。
委中穴
膕橫紋中央下0.5寸,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間,中醫認為其有通經活絡的作用,適當按揉能夠輔助改善暑溼鬱阻於肌肉組織而引發的疼痛、麻木等情況。取穴時應避免使用力過大或長時間壓迫,以免引起皮膚傷害或其他併發症。
湧泉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與蹠骨間隙的前三分之一交點處,為井穴類腧穴之一,主治昏厥、休克、中暑等危急重症以及眩暈、咽乾喉痛、咳血、小兒驚風、癲狂癇證等,透過艾灸等方式作用於此處可緩解暑邪入侵身體誘發的一系列不良現象。取穴時一般宜採用仰臥位,使小腿放鬆,以便準確找到穴位的位置。
針對中暑的症狀,除了上述提及的穴位外,還可以選擇百會穴來緩解。如果症狀持續或者加重,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完善相關檢查,明確原因後配合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
中暑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中暑時可能會出現頭痛、眩暈、噁心、口渴、疲勞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立即就醫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頭痛
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和血液循環障礙,會導致顱內壓增高,進而引起頭痛的症狀。疼痛通常集中在頭部上方或兩側,並可能伴有搏動性痛感。
眩暈
中暑會引起腦部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加快,導致腦供血不足,從而引發眩暈症狀。患者可能會感到自身或周圍環境旋轉,持續時間長短不一。
噁心
中暑狀態下,身體為了散熱會收縮胃腸道血管,影響胃腸蠕動功能,此時容易出現噁心的感覺。不適感多發生在飯前或空腹狀態,且常伴隨嘔吐反射。
口渴
中暑時,隨著體溫的上升,體內水分丟失增加,血液濃縮,循環血量減少。為維持正常血壓,腎臟會減少尿液排出,以保留體內的水分,這進一步加劇了脫水。患者會感到口腔乾燥,強烈的口渴感促使他們大量飲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
疲勞
中暑時,身體為了降溫會出現出汗增多的情況,而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電解質,會導致身體處於缺水和電解質失衡的狀態,使肌肉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和能量供應,從而感到疲勞。這種疲勞感往往出現在活動後,休息片刻也無法緩解。
針對中暑引起的穴位不通症狀,建議進行體溫測量以及血常規、生化檢查等,以評估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情況。治療措施包括立即停止暴露於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處,並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如用溼毛巾敷在額頭上。對於輕度中暑,可給予清涼飲料;重度則需及時就醫接受補充電解質溶液和相應藥物治療,如複合穩舒眠(Chlorpromazine)片、藿香正氣口服液等。中暑患者應注意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尤其是在烈日下暴曬,同時注意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入,以預防中暑的發生。
中暑穴位如何去保養?
中暑後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清熱解毒藥物等方法進行保養。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加重,應立即就醫。
穴位按摩
中暑後可透過按摩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來緩解不適症狀。上述穴位屬手陽明大腸經,能夠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適當按揉以上穴位可以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祛除暑邪的目的。
中藥外敷
將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材碾磨成粉末後加水調和,均勻塗抹於身體表面特定部位,並覆蓋紗布以保持溼潤。外敷可使藥物透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發揮作用,達到降溫效果;同時還可以輔助預防或減輕由高溫引起的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清熱解毒藥物
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特點選用相應方劑進行口服治療,如清熱解毒湯、葛根芩連湯等。這些方劑中所含草藥具有清瀉裡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中暑引起的發燒、口渴等症狀。但需注意個體差異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
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採取防曬措施,如戴遮陽帽、使用防曬霜等,避免陽光直射皮膚。此外,還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脫水加重中暑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