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月經穴位包括天樞穴、三陰交穴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功效。其不通可能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等症狀,可透過按摩、艾灸或中藥調理進行保養。

月經穴位包括天樞穴、三陰交穴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功效。其不通可能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等症狀,可透過按摩、艾灸或中藥調理進行保養。

月經穴位的功效

月經穴位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調理月經周期、緩解經前症侯群症狀以及改善經痛等功效作用。使用時需注意,由於個體差異,若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生。

活血化瘀

月經穴位透過刺激經絡,調節氣血執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此功效可用於治療經痛、經期不調等病症。可選擇三陰交穴、足三里穴進行按摩或針灸。

行氣止痛

該功效主要是由於月經穴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子宮平滑肌的緊張狀態,進而起到止痛的作用。對於經痛、經前症侯群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透過艾灸或者貼敷相關穴位來實現上述效果。

調理月經周期

調理月經周期是利用了某些穴位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可以調整體內荷爾蒙,從而影響月經周期。對於月經不規律、經期過長或過短等問題有改善作用。可以選擇關元穴、歸來穴等穴位進行調理。

緩解經前症侯群症狀

緩解經前症侯群症狀是因為這些穴位能有效調節體內荷爾蒙平衡,減輕潮熱、乳房脹痛等不適感。針對經前症侯群患者常見的焦慮、憂鬱情緒也有一定舒緩效果。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按揉天樞穴和太衝穴以達到目的。

改善經痛

改善經痛是因為該穴位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能夠緩解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對於原發性經痛患者,可以透過按壓該穴位來進行緩解。例如,在排卵期和月經前期適當按壓該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月經穴位時應確保手法正確且力度適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另外,若存在婦科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則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相應處理。

月經穴位位置在哪?

月經穴位通常是指天樞穴、三陰交穴、關元穴、足三里穴和太衝穴等。如果想要透過針灸來調理月經,建議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

天樞穴

位於腹中部,距肚臍左右兩指寬處。此穴位可促進氣血執行,緩解經痛及便秘等問題。按摩時可用大拇指按壓該點,每次20下。

三陰交穴

在小腿內側,腳踝骨上3寸,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此穴對於調節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症狀有較好效果。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雙手食指分別按揉兩側三陰交穴各5分鐘。

關元穴

位於下腹部胸骨中線上,在肚臍下方3橫指的位置。刺激此穴道能夠改善女性生殖系統問題,並且對消化不良也有一定作用。患者可以採用屈膝平躺姿勢,然後將一指之寬的寬度作為標準,以雙手指尖按壓上述位置即可。

足三里穴

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此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證。患者可取座位或者仰臥位,使用手指按住足三里穴並對其進行旋轉按揉。

太衝穴

位於足背第一蹠骨間隙的凹陷處。此穴位可用於治療肝膽疾病以及頭痛、眩暈等症狀。患者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按壓左腳的太衝穴,用力的時候要先輕後重。

若想明確瞭解月經周期變化情況,建議定期監測基礎體溫曲線圖。此外還可根據體內荷爾蒙變化規律來判斷是否處於排卵期或黃體期。

月經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月經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期腹痛、經量減少、經色暗紅、經血不暢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月經周期紊亂

月經穴位不通可能會導致氣血不暢,影響卵巢功能和子宮內膜的生長脫落,進而引起月經周期紊亂。該症狀可能表現為經期提前或推遲、間歇性出血等。

經期腹痛

月經穴位不通時,體內氣滯血瘀,易引發腹部疼痛的症狀。腹痛通常集中在下腹部,可伴隨腰酸背痛。

經量減少

月經穴位不通會影響子宮內膜正常脫落,使經血排出受阻,從而出現經量減少的現象。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經期縮短的情況。

經色暗紅

由於血液在宮腔內停留時間較長,加上經期女性凝血功能下降,此時容易形成小血塊,所以會出現經色暗紅的現象。此症狀多見於經期開始和結束階段,可持續整個經期。

經血不暢

如果存在月經穴位不通的問題,則會導致經血無法順利地從宮腔流出,因此會表現出經血不暢的現象。這種不適感可能伴隨經血量的變化而加劇,嚴重者可能導致經血迴流至骨盆腔,引起腹痛等問題。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婦科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荷爾蒙檢測。治療措施包括中藥調理如益母草顆粒、烏雞白鳳丸等中成藥改善症狀,必要時也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Ibuprofen)、元胡止痛片等藥物緩解腹痛。同時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幫助緩解症狀。

月經穴位如何去保養?

月經期間,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或中藥調理等方法進行保養。若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和治療。

穴位按摩

選擇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採用旋轉按壓法輕柔地刺激。建議在月經前和經期進行。此方法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痛症狀。但需注意避免力度過大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艾灸療法

可以選擇關元穴、氣海穴等位置進行艾灸,在醫生指導下操作。透過溫熱作用使區域性微血管擴張,改善骨盆腔充血狀態;同時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中藥調理

根據患者體質特點配製個體化方劑,並指導其正確服用。中藥可透過調節內分泌系統功能來輔助治療月經不調等問題;還可幫助消除體內溼寒之邪氣從而達到祛風除溼目的。

月經期間,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乾燥,以減少感染風險。飲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