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膝蓋穴位是人體經絡上的重要部位,具有多種功效作用。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中藥外敷和適量運動等方法進行保養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膝關節疾病。

膝蓋穴位是人體經絡上的重要部位,具有多種功效作用。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中藥外敷和適量運動等方法進行保養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膝關節疾病。

膝蓋穴位的功效

膝蓋穴位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等功效作用。使用膝蓋穴位進行治療時,需謹慎操作,並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舒筋活絡

因為膝蓋穴位位於經絡循行處,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氣血執行,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該功效有助於緩解肌肉緊張和關節僵硬,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等疾病。

祛風散寒

由於風邪為百病之長,易侵襲人體肌表,使腠理開洩而致衛氣不固。寒邪則凝滯收引,易傷陽氣。而膝蓋穴位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一定的解表作用。因此適當按揉此處穴位可起到一定驅散外邪的作用,從而達到祛除體內寒溼的目的。

消腫止痛

如果患者存在膝關節發炎或軟組織傷害等問題,可能會導致區域性充血水腫,引起疼痛和腫脹。此時按摩膝蓋上的穴位如血海穴、梁丘穴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發炎消退,進而減輕腫脹和疼痛。在臨床上,對於上述問題引起的不適症狀,可以透過針灸或者艾灸等方式來輔助治療。

活血化瘀

當出現淤堵時,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病症。而穴位療法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的正常執行,幫助改善因淤堵所致的各種不適。針對此類情況,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方式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以達到目的。

補益肝腎

中醫認為肝主筋,其華在爪;腎藏精生髓,通於骨。所以透過刺激穴位可以增強肝臟和腎臟的功能,進而滋養筋脈和骨骼。對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可採取補法操作,在醫生指導下對太溪、三陰交等穴位進行施術。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穴位對人體有一定的好處,但若想要達到較好的效果,建議患者到大醫院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此外,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使用穴位療法需謹慎,並且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膝蓋穴位位置在哪?

膝蓋穴位位置通常在犢鼻、血海、梁丘、膝陽關、陰陵泉等。這些穴位可以用於治療與膝蓋相關的疾病和不適。

犢鼻

犢鼻位於髕骨的中心下2寸處,屈曲膝關節,在髕韌帶兩側凹陷中取穴。此穴位屬於足陽明胃經腧穴,具有疏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主治膝痛、股四頭肌麻痺癱瘓等病症。

血海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橫紋溝中點。患者可自行用雙手拇指按揉或由他人按摩該穴位以促進氣血循環。血海屬足太陰脾經,能夠輔助緩解月經不調、經痛等問題。

梁丘

梁丘穴位於骸骨外上緣上2寸,前人曾有繞三廉”的記載,即從犢鼻起向上一廉、再向外一廉、向下二廉所指之處即是本穴的位置所在。此外還可透過觸控骼前上棘來尋找此穴。此穴為足陽明胃經之郄穴,能清利溼熱、疏通經氣,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膝陽關

膝陽關位於小腿後區,當膕窩正中凹陷處與跟腱之間,於腓腸肌兩頭之間取穴。患者可用食指、中指併攏按壓此處5-8分鐘,每日數次。此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對於改善腰腿痠軟、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作用。

陰陵泉

陰陵泉位於脛骨粗隆下方,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向後凹陷處取穴。患者可以用手指按住這個部位進行旋轉揉動,每次左右各轉50圈即可。此穴屬足太陰脾經,刺激此穴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緩解因濕邪侵襲引起的腫脹、疼痛等症狀。

上述穴位需要專業醫生操作,不可盲目自行針灸以免引起不良後果。另外,若存在長期久站等情況導致區域性出現不適症狀時,則建議適當休息,並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膝蓋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膝蓋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皮溫升高、關節積液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提示膝關節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膝關節疼痛

膝蓋穴位不通時,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發炎因子刺激周圍組織,引起膝關節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集中在膝關節內部或周圍區域,並可能伴有刺痛感。

腫脹

當氣血不暢導致區域性水腫時,可出現膝蓋穴位不通的情況。此時由於液體在軟組織中積聚,會引起腫脹。腫脹通常發生在膝關節的前內側或外側,嚴重時可能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活動受限

膝蓋穴位不通會影響肌肉和韌帶的功能,導致關節僵硬、活動度下降,從而引起活動受限的症狀。患者可能會感到行走困難,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後或者長時間靜坐後更為明顯。

皮溫升高

膝蓋穴位不通會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障礙,使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進而引發皮溫升高的現象。患者可能感受到膝蓋部位的皮膚比正常情況下更熱。

關節積液

膝蓋穴位不通時,關節內的滑膜受到刺激,會分泌過多的液體,形成關節積液。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關節腔內液體增多,患者可能會感到關節腫脹和不適。

針對膝蓋穴位不通的症狀,建議進行X光檢查、MRI掃描等以評估關節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物理療法如針灸、推拿以及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關節保護劑。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對於存在症狀的關節,以免加重不適。

膝蓋穴位如何去保養?

膝蓋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中藥外敷和適量運動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進行輕柔旋轉按壓。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緩解膝蓋不適。適用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膝關節問題。

艾灸療法

使用點燃的艾條懸置於選定穴位上方3-5公分處,使溫熱感傳至皮膚下層。此方法可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和代謝過程,從而達到舒緩效果。對於因寒溼侵襲所致的膝蓋疼痛有效。

中藥外敷

將適量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水調製成糊狀,塗抹於雙膝部位,並用紗布覆蓋固定。該措施旨在利用藥物成分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減輕腫脹與疼痛;適合治療跌打損傷引起之軟組織傷害。

適量運動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瑜伽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和韌帶彈性,提高關節穩定性,預防關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對於存在輕微關節炎症狀者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以免加重關節負擔。若出現嚴重不適,應及時就醫並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