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手臂穴位分佈廣泛,如曲池穴、手三裡穴等,具有多種功效作用。若不通可能引發多種不適症狀,可透過保養手段來維護其健康。

手臂穴位分佈廣泛,如曲池穴、手三裡穴等,具有多種功效作用。若不通可能引發多種不適症狀,可透過保養手段來維護其健康。

手臂穴位的功效

手臂穴位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補益氣血、平抑肝陽等功效作用。使用前需諮詢醫生或專業人士進行操作,以確保安全有效。

疏通經絡

手臂穴位透過刺激特定的經絡和腧穴,調節氣血執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可透過按摩或針灸手臂穴位來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經絡不暢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祛風散寒

該功效主要是由於手臂穴位與肺經、大腸經等經絡相連通,能夠調和營衛,起到疏散外邪的作用。可選擇適當的手臂穴位進行艾灸或按摩以達到驅散體內寒溼之氣的效果。適用於治療感冒、咳嗽等病症。

活血化瘀

此功效是因為手臂上的穴位可以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加速血液流動,有助於消除淤血。患者可以透過按揉或者針刺手臂上的穴位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如曲池穴、少海穴等。

補益氣血

因為手臂上的穴位大多屬於陽經,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可以選擇合適的手臂穴位進行按摩,如三陰交穴、合谷穴等,每次5-10分鐘,每日1-2次。

平抑肝陽

該功效是利用了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等經脈在手臂部的循行分佈特點,以及其所屬腧穴主治功能而實現的。對於肝陽上亢所致眩暈、頭痛等症具有一定的調理效果。可選取內關穴、間使穴等進行施治。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上述穴位時應確保手法正確且力度適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此外,若存在相關疾病或症狀,建議諮詢專業醫生後再進行自我診斷和治療。

手臂穴位位置在哪?

手臂穴位分佈較多,常見的有曲池穴、手三裡穴、合谷穴、少海穴和天井穴。若需要進行針灸或按摩這些部位,建議由專業醫生操作。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此穴位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清熱解表、鎮吐等功效,主治發燒、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手三裡穴

手三裡穴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尺澤與肘彎呈一直線。患者可採取仰臥位取穴,在肘橫紋下2寸,屈肘成直角時,當尺澤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為該穴位所在位置。此處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對於治療頭面五官疾患及胃腸病證有一定的作用。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間。按揉合谷穴可以緩解牙疼、眼睛紅腫、咽喉腫痛以及腹脹、腹瀉等情況。

少海穴

少海穴位於肘橫紋尺側端,屈肘屈腕,以兩手虎口相抵,一手食指指尖所達之處就是少海穴的位置。刺激少海穴能夠輔助改善失眠多夢、眩暈耳鳴的症狀。

天井穴

天井穴位於人體的肘關節彎曲凹陷處後方,伸直肘部以後出現凸起,從凸起上方一橫指的距離處便是天井穴。天井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常用於治療肩周炎、腱鞘囊腫等疾病。

上述穴位均屬手臂部位,如果感覺不適或者想要針刺以上穴位,應尋求專業的中醫師幫助。此外,應注意避免自行盲目使用藥物或其他方式進行調理,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手臂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手臂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活動受限以及皮膚異常等不適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疼痛

當手臂經絡受阻時,氣血執行不暢,易導致區域性肌肉緊張和缺血性疼痛。這種疼痛通常為刺痛樣或鈍痛,並且在按壓相關穴位時會加重。

腫脹

手臂經脈不通可能會引起淋巴液瀦留和組織水腫,從而引發肢體腫脹的現象。患者可發現手腕處出現明顯的凸起,觸控有堅硬感。

麻木

當手臂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時,會導致神經功能障礙而引起麻木的症狀。典型表現為手指或手部的感覺減退甚至消失,有時伴有針刺感或燒灼感。

活動受限

若上述情況未得到改善並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導致關節僵硬、肌肉無力等情況發生,進而影響正常的屈伸動作範圍。嚴重者可能出現持物掉落的情況。

皮膚異常

此外,手臂經絡不通還會引起皮膚顏色改變,如蒼白、青紫等現象。這主要是由於血液循環受阻所致,在中醫中被稱為瘀證”。

針對手臂穴位不通引起的症狀,可以嘗試按摩、艾灸等方式來緩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及的所有措施均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以免因操作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手臂穴位如何去保養?

手臂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艾灸療法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經絡穴位,如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等,採用旋轉按壓、推拿等手法進行輕柔按摩。此方法可促進氣血流通,調節臟腑功能,緩解手臂痠痛等症狀。注意避免在急性軟組織傷害或皮膚感染時按摩相應穴位。

中藥外敷

選取具有舒筋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如川芎、紅花等,研磨成細末後加適量醋調製成藥膏外敷於患處。該措施透過透皮吸收作用發揮其舒緩肌肉緊張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使用前確保無過敏反應,並監測區域性皮膚變化。

艾灸療法

選用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運用合適溫度的艾條對其進行溫熱刺激。艾灸能夠增加區域性血流量與淋巴循環,從而達到祛風散寒的效果。實施過程中應預防燙傷並留意觀察患者反應。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適當的運動量,以增強肢體活動能力,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導致的過度勞累。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