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絡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十二經絡穴位分佈於人體四肢、頭面和軀幹等處,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執行氣血、濡養周身、調整臟腑的功效。其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麻木等症狀,可透過按摩、艾灸療法、刮痧療法等方法進行保養。

十二經絡穴位分佈於人體四肢、頭面和軀幹等處,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執行氣血、濡養周身、調整臟腑的功效。其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麻木等症狀,可透過按摩、艾灸療法、刮痧療法等方法進行保養。

十二經絡穴位的功效

十二經絡穴位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執行氣血、濡養周身、調整臟腑的功效。使用十二經絡上的穴位時,需謹慎操作,並建議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疏通經絡

十二經絡穴位透過刺激經絡上的腧穴,調節氣血的執行狀態,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方式作用於相應腧穴以改善區域性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

平衡陰陽

當人體受到外邪侵襲時,可能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衡。而十二經絡穴位具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因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可透過對特定腧穴進行溫和刺激來調整身體內外環境中的正負電荷分佈比例關係,並促進其向正常值迴歸。

執行氣血

該穴位能通達全身各處,使氣血得以暢通無阻地執行於脈道之中。主治胸悶、心悸等病症,在醫生指導下艾灸此穴位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

濡養周身

該穴位位於手太陰肺經上,具有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功效,因此能夠滋養身體各個部位。對於咳嗽、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需由專業人員操作上述動作。

調整臟腑

該穴位是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經常按揉此處有助於疏肝理氣、平抑肝火。適用於治療眩暈、頭痛等病症,患者可自行或在專業人士幫助下對穴位進行按摩。

使用十二經絡穴位時應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或在飢餓狀態下進行,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此外,若存在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疾病,則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穴位調理。

十二經絡穴位位置在哪?

十二經絡穴位位置分佈於人體四肢、頭面和軀幹等處,具體如下: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為:起自中焦,向下關係大腸,迴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穿過膈肌,入屬於肺臟。支脈從肺部分出,下行至心包,交於手厥陰心包經。本經腧穴主治呼吸系病證、胸脅病證及婦科、前陰病。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為:起始於鼻旁,下向嘴角兩旁,環繞嘴唇;再分出一支脈走向目眶下,分支直行經頰車,交叉到耳前,經過眼眶下,耳朵前方,又向後下肩胛部,夾脊旁肌肉,下屬腰中,透過髖關節,進入腿肚,再往脛骨外側前緣直下,出踝關節,在足背正面,循行於第2-5趾間縫紋端。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循行路徑為: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進入內踝之後,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主治病症有月經不調、經痛帶下、不孕症、遺尿症、水腫等。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為:起始於目內眥,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向前則抵鼻根部,向下沿鼻翼旁達上唇方,旁支從睛明穴分出,下走頰裡,環繞唇內。其直行經脈從攢竹穴分出,下行到上齒齦,迴繞下唇,到承漿穴與前面的經脈會合,然後挾著口兩旁,環繞面部,淺出於外眼角絲竹空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任脈

任脈循行路線為:起於小腹內胞宮,下腹中央關元穴,橫過腹部,經過恥骨聯合處的曲骨穴,向上穿過咽喉,連舌根,再回折上升到下齒槽,環繞口唇,至目眶下而止。任脈在針灸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崩漏帶下、經痛、疝氣、脫肛、陰挺等症狀。

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並進行相關檢查以確定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在使用上述穴位時,應注意避免自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十二經絡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十二經絡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功能障礙、排洩異常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疼痛

當經絡受寒、氣血執行不暢時,會導致區域性組織缺血缺氧而出現疼痛。這種疼痛通常出現在四肢末端或關節處,可能呈刺痛感或鈍痛,並伴隨寒冷感。

麻木

如果存在血液循環障礙,可能會導致神經末梢供血不足,進而引起麻木的症狀。症狀多發生在手足部位,患者可感到皮膚木然無感覺,有時伴有針刺感。

腫脹

由於經絡不通,可能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調,從而引發肢體水腫的現象。水腫常出現在下肢,但也有可能波及全身,伴隨著按壓後凹陷的情況。

功能障礙

若因外傷導致軟組織傷害,此時肌肉收縮力下降,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作用,則會引起功能障礙。這種情況多見於受傷的肢體,可能導致運動受限或失去協調性。

排洩異常

在中醫上講,腎主水,開竅於二陰,因此腎虛則會出現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等現象。上述情況多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尿失禁的情況。

針對十二經絡穴位不通引起的症狀,建議進行相關檢查如血液分析、超音波心動圖和磁共振成像。治療措施包括針灸、拔罐、刮痧等傳統中醫療法,以及藥物調理如遵醫囑服用舒筋活血片、等。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同時還要注意保暖,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十二經絡穴位如何去保養?

十二經絡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刮痧療法、拔罐療法和中藥外敷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穴位按摩

選擇經絡上的特定穴位,如太衝穴、三陰交等,採用旋轉按壓或輕柔揉捏手法進行按摩。此措施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緩解經絡不暢引起的症狀。對於十二經絡的保養有益。

艾灸療法

使用乾燥、純淨的艾葉製成艾條,點燃後對準人體腧穴溫燻烤,常在醫生指導下操作。該方法可調節臟腑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輔助治療因寒溼侵襲所致的不適。建議患者定期進行。

刮痧療法

選用適合的刮痧工具,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對背部督脈及膀胱經進行刮拭。上述做法能夠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從而達到保健效果。注意不要頻繁進行。

拔罐療法

利用負壓吸附於皮膚表面的一種物理療法,通常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10-20分鐘。此法有助於祛風除溼,並能有效緩解肌肉痠痛等問題。需注意避免區域性過度充血或瘀血。

中藥外敷

將配製好的藥膏均勻塗抹於患處,並輔以適當溫度和壓力進行加溫處理。中醫認為,外敷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實施時應考慮個體差異以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影響經絡系統的正常執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