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身體穴位透過針灸或按摩等方式作用於經絡、腧穴,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和臟腑、防病保健的功效。身體穴位通常位於人體經絡之上,位置不一,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功能障礙和皮色改變等症狀。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拔罐療法和刮痧療法進行保養。

身體穴位透過針灸或按摩等方式作用於經絡、腧穴,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和臟腑、防病保健的功效。身體穴位通常位於人體經絡之上,位置不一,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功能障礙和皮色改變等症狀。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拔罐療法和刮痧療法進行保養。

身體穴位的功效

身體穴位透過針灸或按摩等方式作用於經絡、腧穴,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調和臟腑、防病保健的功效。使用穴位進行治療時,應諮詢專業醫生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疏通經絡

身體穴位透過刺激經絡,調節氣血執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方式作用於特定穴位來改善血液循環和氣滯症狀。

平衡陰陽

身體穴位具有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能幫助恢復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根據中醫理論,透過按壓或艾灸特定穴位如太衝穴、三陰交等可以緩解因陰陽失衡引起的不適。

扶正祛邪

身體穴位與經絡相連,能夠影響全身氣血流通,進而起到扶助正氣、驅除病邪的作用。利用腧穴治療時通常會選擇補益類穴位以加強免疫力,例如足三里穴、關元穴等。

調和臟腑

身體穴位是人體內部各臟器在體表的投影點,因此透過刺激這些部位可以影響到相應的內髒器官。對於存在消化不良問題的人群而言,可選擇中脘穴、下脘穴等穴位進行調理。

防病保健

身體穴位作為人體防禦外邪的重要屏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禦疾病入侵的作用。經常對特定穴位如合谷穴、曲池穴等進行按摩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針對上述所述的功效,建議患者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穴位療法。同時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及受涼,以免誘發或加重相關病症。

身體穴位位置在哪?

身體穴位通常位於人體經絡之上,位置不一。常見的穴位包括百會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曲池穴和太衝穴等。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前頭頂部,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脫肛、陰挺等症狀。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掌骨橈側,第2掌指關節的近端凹陷處,按壓時有酸脹感,此穴屬於大腸經,能疏風解表,通經活絡,適用於治療發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疼痛等病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的位置,在腓骨頭下約5橫指處,屈膝時膕窩平齊,該穴位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能夠健脾益氣、扶正培元,對於腹痛、腹瀉以及消化不良等情況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肱二頭肌腱尺側緣凹陷處,屈肘成直角取穴,手臂彎曲呈90度,肘橫紋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間點就是曲池穴所在之處,按摩此處可以輔助改善高血壓的症狀。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背部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腳拇趾與第二趾之間,以拇指指間關節橫紋為標準來量取穴位,將拇指立起來放在第二關節的中央,在拇指下方按下去即可找到太衝穴,適當刺激此穴位可輔助調節肝膽功能,緩解口苦、咽乾等症狀。

如果需要針灸上述穴位,建議患者前往大醫院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

身體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身體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功能障礙和皮色改變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針灸或其他治療。

疼痛

身體穴位不通時,氣血執行不暢或受阻,會導致區域性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位於經絡循行的部位,可能伴有刺痛、脹痛等不適感。

腫脹

當身體穴位出現堵塞的情況時,可能會導致氣血無法正常執行,進而使水液代謝失常,引發水腫的現象發生。上述症狀多發生在下肢,還可能伴隨皮膚緊繃、按壓後凹陷等症狀。

麻木

由於體內血液循環不暢,影響了神經末梢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物質供應,進而導致感覺減退或消失,產生麻木的症狀。麻木感通常出現在肢體遠端,如手指或腳趾,有時可擴散至整個手臂或腿部。

功能障礙

若患者存在氣血瘀滯的問題,則容易導致經脈受阻,此時氣血不能夠正常地輸布全身,進而會引起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功能性障礙。上述情況多見於長期患病的人群中,且症狀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加重。

皮色改變

在中醫上講,如果體內的氣血不通則會出現淤堵,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痰溼、寒邪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性因素會隨氣血執行到人體表面,進而導致皮膚顏色發生變化。此類患者的皮膚顏色變化可能比較緩慢,但持續時間較長,並且可能伴隨瘙癢、乾燥等症狀。

針對身體穴位不通引起的症狀,建議進行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來評估經絡狀態。必要時,還可配合醫生透過超音波檢查、磁共振成像等方式明確具體病因。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身體穴位如何去保養?

身體穴位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拔罐療法和刮痧療法進行保養。如果在保養過程中發現症狀有持續或加劇的情況,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經絡穴位,採用旋轉、按壓等手法輕柔地刺激,每日一次或根據需要進行。此方法透過促進氣血流通來調節臟腑功能,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適用於改善因氣血不暢引起的區域性酸脹感。

艾灸療法

使用乾燥、純淨的艾葉製成艾條,點燃後對準選定穴位溫熱燻烤,每次15-30分鐘。艾灸能溫暖身體,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祛寒溼邪氣。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頭痛有積極效果。

拔罐療法

利用負壓吸附於人體皮膚表面,在特定部位形成瘀血,一般留罐5-20分鐘。該措施可增強身體免疫力,調節內分泌失調,從而達到治療失眠多夢的目的。

刮痧療法

選用適合的刮痧工具如砭石板,在指定經絡上施加一定壓力並做上下推刮動作;時間及次數依患者承受度而定。上述做法旨在促進體內積聚之毒液排出,並舒緩軟組織緊張狀態;可作為輔助手段以助舒解背部痠痛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影響氣血執行,不利於保養身體穴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