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穴位:功效作用、穴位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脾經穴位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消化、血液、生殖和免疫功能有關。穴位按摩、艾灸療法、飲食調理等方法有助於保養脾經穴位。

脾經穴位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消化、血液、生殖和免疫功能有關。穴位按摩、艾灸療法、飲食調理等方法有助於保養脾經穴位。

脾經穴位的功效

脾經穴位具有運化水谷、統攝血液、協助生殖、提高免疫力、改善皮膚狀態等功效作用。使用脾經穴位時需注意,由於個體差異,如出現不適症狀或疾病需要治療,應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運化水谷

脾經穴位透過調節氣血執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實現運化水谷的目的。可選擇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進行按摩或艾灸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統攝血液

該功效是因為脾臟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透過刺激脾經穴位可以增強其作用。對於月經過多、崩漏等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可透過針刺或艾灸脾經穴位來緩解症狀。

協助生殖

因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的源泉,而生殖與氣血密切相關,所以刺激脾經穴位能起到一定的協助生殖的作用。對於不孕不育等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可以透過中醫師指導進行穴位按摩或艾灸。

提高免疫力

此功效主要是由於脾經腧穴的刺激能夠調整身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日常生活中適當按揉脾經上的穴位如商丘、太白等,對提高身體免疫力有一定益處。

改善皮膚狀態

因為脾經腧穴的刺激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改善皮膚狀態。可取穴血海、三陰交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按摩或艾灸。

在利用脾經穴位時,應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和受涼,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此外,若存在相關疾病,建議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治療。

脾經穴位位置在哪?

脾經穴位位置分佈於足內側緣,從隱白穴開始沿著第一蹠骨間隙向上4寸循行至大包穴。

隱白穴

位於足母趾的指甲根角旁0.1寸處。患者可自行用手指按壓此處來緩解症狀,但要注意力度適中。

太白穴

在足內側面,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取穴時可以採用坐位或仰臥位,屈膝使小腿接近大腿,然後找到脛骨內側髁,在其前下方約一橫指的位置就是太白穴所在之處。

三陰交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腳踝上3寸,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此穴為肝、脾、腎三條經脈相交會,故能調和肝、脾、腎之氣血,經常按摩該穴位具有健脾利溼的作用。

血海穴

位於下肢伸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處。患者可以用拇指點揉血海穴5分鐘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大包穴

位於胸骨與肋弓之間的正中線上。患者可用雙手掌心緊貼胸部兩側做旋轉動作,每次進行半分鐘左右即可起到一定作用。

治療脾經疾病時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以免寒邪侵襲而加重病情。此外還可透過艾灸等方式刺激上述穴位來調理脾胃功能。

脾經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脾經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肢體麻木、舌苔白厚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腹脹

腹脹可能是由於脾經穴位不通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物在體內滯留時間過長,產生過多氣體。症狀通常出現在上腹部或臍周,並伴有不適感和壓迫感。

腹痛

腹痛可能由氣血不暢、濕邪內阻等原因引起,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脾胃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腹痛。疼痛位置多位於中脘穴、梁門穴等脾經穴位處,可呈持續性或陣發性。

腹瀉

腹瀉與脾經執行受阻有關,此時水液代謝失常,可能會出現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的情況。患者可能出現頻繁的大便排出,且伴隨有排便不盡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脫水的症狀。

肢體麻木

當存在脾經穴位不通時,易導致氣血不能正常執行於四肢末端,從而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使血液中的營養物質無法及時供應給肌肉組織,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麻木的現象。麻木感主要集中在下肢,尤其是足部,有時也可見於手臂。

舌苔白厚

脾主運化,若脾經穴位不通,則會導致脾臟運化功能減弱,從而使痰溼內生,痰濁凝結於舌面,表現為舌苔白厚。舌苔白厚還可能伴隨著口淡無味、食慾減退等症狀。

針對脾經穴位不通引起的上述症狀,建議進行相關檢查包括血常規、糞便常規以及胃鏡檢查。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針灸療法如三陰交穴、太溪穴等穴位的刺激,以調節脾胃功能。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食用寒涼、油膩及難以消化的食物,保持規律作息,有助於改善症狀。

脾經穴位如何去保養?

脾經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艾灸療法、飲食調理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穴位按摩

選擇脾經上的穴位,如三陰交、大橫等,進行輕柔的旋轉按壓或敲擊。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緩解脾虛引起的症狀。適用於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等問題。

艾灸療法

選取脾經上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等,在無菌操作下點燃艾條進行溫熱燻烤。艾灸具有溫暖脾胃、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所致的症狀。

飲食調理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和個體體質差異,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包括五穀雜糧、藥食同源食材等。均衡飲食可增強脾胃功能,輔助治療脾虛引起的各種問題。適合長期堅持並結合其他養生方法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還應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於身體的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