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經絡穴位透過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等作用來調節身體機能,其位置廣泛分佈於身體各處。穴位不通可能導致多種症狀,並影響正常功能。保養經絡穴位的方法包括按摩、拍打、外敷中藥和艾灸療法。

經絡穴位透過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等作用來調節身體機能,其位置廣泛分佈於身體各處。穴位不通可能導致多種症狀,並影響正常功能。保養經絡穴位的方法包括按摩、拍打、外敷中藥和艾灸療法。

經絡穴位的功效

經絡穴位具有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執行氣血、調整臟腑功能以及扶正祛邪的功效作用。使用經絡穴位進行治療時,應諮詢專業醫生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主要是透過刺激穴位來達到目的,因為經絡是執行氣血、關係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穴位具有治療作用。此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可透過按摩或艾灸等方式刺激穴位以發揮效果。

平衡陰陽

平衡陰陽是因為某些穴位與體內陰陽相關的經絡相連,透過調節這些穴位可以影響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該功效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減輕焦慮症狀。可選擇在睡前進行穴位按壓或艾灸。

執行氣血

執行氣血是因為某些穴位能夠增強或減弱氣血在體內的流動速度,從而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該功效對於治療因氣血不暢引起的各種疾病有良好效果。可以透過針刺或者艾灸等方法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

調整臟腑功能

調整臟腑功能是因為某些穴位直接或間接地與特定的內髒器官相關聯,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影響其生理活動。該功效可用於治療由臟腑失調引起的多種疾病。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段,並結合體質特點來施以穴位刺激。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因為某些穴位具有增強身體免疫力、驅除病邪的作用,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提高身體抵抗力。該功效適用於預防和治療各種外感疾病。建議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體質差異靈活運用穴位療法。

使用經絡穴位時需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或在飢餓狀態下進行,以免引發不良反應。此外,若存在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疾病,則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穴位刺激。

經絡穴位位置在哪?

經絡穴位位置分佈廣泛,通常可以分為頭面頸項部、手足部、胸腹部等部位。具體如下:

頭面頸項部

頭面部的腧穴主要位於督脈和膀胱經循行所過的區域,如百會、四神聰、風府等;而頸部的腧穴則多見於足太陽膀胱經,例如天鼎、扶突等。

手足部

手上的穴位分佈在陰陽經脈上,其中陽經穴位在前,陰經穴位在後,如合谷屬於大腸經,曲池屬於肘關節外側橈骨莖突內緣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兩者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胸腹部

胸部的穴位集中在任脈及心包經上,如膻中穴位於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中線交點處,為任脈要穴;腹部分佈較多的是胃經腧穴,代表穴位有厲兌、衝陽等。

背部腰部

背部的穴位以膀胱經為主,包括至陽、筋縮等穴位;腰部的穴位則集中在外側的腎經上,如橫骨、大赫等。

下肢

下肢的穴位主要沿著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排列,如太溪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腧穴之一,主治失眠健忘、月經不調等病症;而懸鐘則是足三里穴直上一寸的位置,在腓骨前面的中央處,是足三陽經交會穴,具有祛溼濁、益耳聰的功效。

建議患者需要進行針灸治療時,應由專業醫生操作上述穴位,以免因操作不當引起不良後果。此外,若自身存在原發性疾病,則需針對疾病進行針對性處理或治療,單純依靠針灸效果有限。

經絡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經絡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功能障礙和皮色改變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疼痛

經絡穴位不通時,氣血執行受阻,導致區域性組織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位於經絡循行的部位,可能伴有刺痛或鈍痛感,並且可能會隨著體位的變化而加重。

腫脹

當經絡穴位不通時,會導致氣血不暢,進而使水液代謝障礙,此時易出現水腫的情況。若水腫發生在皮下組織,則可表現為腫脹。腫脹一般出現在四肢、腹部等部位,患者還可能出現皮膚緊繃和按壓後凹陷的現象。

麻木

由於經絡穴位不通,氣血無法正常執行於全身各處,當氣血不能到達肢體末端時,就會出現麻木的症狀。麻木多見於手足部,可能是間歇性或持續性的,與神經功能受損有關。

功能障礙

如果存在上述不適症狀,可能會因血液循環不暢而導致肌肉收縮力下降,繼而影響肢體的功能活動,出現運動協調能力減退等情況。此類患者的運動障礙可能包括肌力減弱、關節僵硬等,在頸椎病中較為常見。

皮色改變

在中醫上講,經絡穴位是氣血執行的通路,若其發生堵塞則可能導致氣血瘀滯,進一步發展為氣滯血瘀證,此時會出現皮色改變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有膚色暗沉、斑點增多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皮膚瘙癢、乾燥等問題。

針對經絡穴位不通引起的症狀,建議進行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以評估經絡狀態。必要時,還可配合醫生透過超音波檢查、磁共振成像等方式明確診斷。日常生活中,適當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活動也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緩解不適症狀。

經絡穴位如何去保養?

經絡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穴位按摩、經絡拍打、中藥外敷、艾灸療法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穴位按摩

選擇經絡上的特定穴位,採用旋轉、按壓等手法進行輕柔按摩,每次治療時間約20-30分鐘。此方法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流通,緩解區域性緊張和不適感。適用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礙。

經絡拍打

使用手掌或拍打工具,在選定的經絡路徑上進行有節奏地敲擊或拍打,通常持續5-10分鐘。該措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緊張,並可能改善某些與經絡失調相關的症狀。適合日常保健及輕微不適的緩解。

中藥外敷

將配製好的中藥包置於微波爐中加溫後貼於患處,一般保持溫度在40℃左右,可持續作用30-60分鐘。中醫認為皮膚是人體的重要屏障,外敷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關節痠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艾灸療法

選取特定穴位,使用點燃後的艾條懸置或接觸皮膚表面以產生溫熱效果,每次治療時間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而定。艾灸可溫暖身體、促進氣血執行,從而達到祛寒止痛的目的。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關節僵硬等問題。

在進行經絡保養時,應避免過度疲勞,以免影響經絡系統的正常功能。飲食方面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薑等,以減少對經絡的不良影響。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