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的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腳上的穴位分佈於足部的不同區域,與足底相對應的臟腑經絡相連。其功能在於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腳上的穴位分佈於足部的不同區域,與足底相對應的臟腑經絡相連。其功能在於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腳的穴位的功效

腳上的穴位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祛風散寒、健脾和胃、補腎益氣等功效作用。如果想要透過按摩腳部穴位來治療疾病,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中醫師的指導。

舒筋通絡

腳的穴位與經絡相連,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氣血執行,從而達到舒筋通絡的目的。此功效可用於治療肢體麻木、肌肉痠痛等症狀。可透過按摩或艾灸足部穴位來緩解症狀。

活血止痛

足底分佈著許多經絡和穴位,它們與身體內部的臟腑器官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活血止痛的效果。該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暢引起的疼痛、腫脹等問題。可以透過泡腳、按揉等方式刺激足部穴位以發揮效果。

祛風散寒

中醫認為寒邪傷人從足始”,腳是人體的重要部位之一,經常受寒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而足部穴位具有溫煦身體、驅散寒邪的作用,所以適當刺激足部穴位可起到祛除體內寒氣的作用。對於因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發燒等病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一般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操作。

健脾和胃

脾胃功能失調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食慾減退等問題,而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經常按壓此處幫助調理脾胃。按揉足三里穴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食慾不振、腹脹便秘等情況。注意不宜用力過猛以免傷害皮膚。

補腎益氣

腎虛可能導致腰膝痠軟、性功能下降等問題,而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凹陷處,為腎經井穴,主治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症;太溪穴則位於內踝後方,是足少陰腎經腧穴,常用於治療遺精、月經不調等。取穴時,患者可平躺或端坐,用拇指輕輕按揉兩側湧泉穴5分鐘,然後順時針方向摩按兩側太溪穴3-5分鐘即可。此外,還可以採取跪坐姿勢,雙膝儘量靠近臀部,將一條腿屈起,雙手扶住膝蓋保持平衡,再用另一條腿的膝蓋關節頂住肚臍下小腹部的位置,每次堅持20秒左右放鬆休息片刻繼續重複動作直至感到輕微酸脹為止。

使用上述穴位前需確保自身無區域性感染、過敏等禁忌證,並且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溼寒冷環境中,以免誘發或加重不適症狀。

腳的穴位位置在哪?

腳的穴位位置通常在足趾、足背、足底前部、足底側緣以及足跟等區域。這些部位分佈著許多與身體各器官和系統相關的經絡和穴位,刺激或按壓它們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足趾

包括大敦穴、行間穴等,在拇趾外側指甲角旁約0.1寸處為大敦穴,在第一蹠骨間隙的中央動脈旁邊為行間穴。適當按摩上述穴位能促進氣血執行,緩解疼痛症狀。

足背

此處有跗陽穴、僕參穴等穴位存在,跗陽位於足背第5蹠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僕參則在足背第一蹠骨基底部與第二蹠骨小頭連線的下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二交點處。適當對以上穴位進行針灸能夠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足底前部

此處主要有太衝穴、湧泉穴等穴位,其中太沖處於足背部,當第1蹠骨間隙的凹陷處;而湧泉則位於人體足底,屈足時呈凹陷狀態下的舟狀筋中部。經常對這兩個穴位進行刮痧或者艾灸可以改善失眠多夢的情況。

足底側緣

在此區域內有丘墟穴、臨泣穴等穴位,丘墟位於外踝區,在外踝的前下方,伸趾肌腱與跟腱之間凹陷處;臨泣則在外踝直上方,腓骨前面,當足三里與解溪連線上,距外踝尖上7寸。適度地按揉上述穴位對於治療頭痛有一定的幫助效果。

足跟

此部位有崑崙穴、申脈穴等穴位,崑崙位於足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申脈則在外踝直下方,赤白肉際凹陷當中。適當對以上穴位進行推拿有助於祛除體內溼氣。

如果需要使用上述穴位來治療疾病,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操作的安全和準確性。

腳的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腳的穴位不通可能會導致足部麻木、足部腫脹、足部疼痛、活動受限和皮膚異常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是否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

足部麻木

當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病變時,如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或外傷導致的坐骨神經傷害等,會導致感覺異常和肌肉功能障礙。這些疾病可引起足部神經傳導受阻,進而出現麻木感。可能伴有刺痛、燒灼感等症狀。

足部腫脹

足部水腫可能是由於血液循環不暢所致,這可能是心臟、肝臟或腎臟疾病的症狀之一。上述器官的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液體在組織間隙中積聚,從而引起足部腫脹。還可能伴隨皮膚緊繃、按壓後有凹陷的情況。

足部疼痛

足部疼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外傷、感染、關節炎或其他炎症性疾病。這些病因會引起足部軟組織或骨骼結構的發炎反應,導致區域性疼痛。疼痛通常會隨著活動而加劇。

活動受限

如果患者存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則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根,導致下肢運動神經受損,影響正常的行走功能。典型表現為行走時跛行,嚴重者甚至無法正常站立。

皮膚異常

若患者存在靜脈曲張,在血液循環受阻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停滯於下肢,導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紅血球外滲,進而引發皮下出血的現象。常表現為腿部出現藍色或紫色的靜脈曲張團塊,並且有時會出現皮膚瘙癢、色素沉著等情況。

針對腳部穴位不通的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磁共振成像以評估是否存在軟組織傷害或神經受累。治療措施可能包括針灸、按摩療法或藥物治療,如遵醫囑使用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止痛藥物。患者平時應注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不動,穿著合適的鞋襪,保持足部清潔乾燥。

腳的穴位如何去保養?

腳的穴位保養可以透過足浴、按摩、艾灸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足浴

足浴是指將雙腳浸泡在溫熱水中,每次20-30分鐘。透過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腳部肌肉來緩解腳部疲勞。對於問題中的保養”部分,足浴可以改善腳部皮膚的血液循環,有助於保持腳部健康。

按摩

按摩通常由專業人員進行,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進行,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該措施能夠舒緩腳部肌肉緊張,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針對問題中的保養”,按摩可增強足底筋膜的功能,預防因長期站立或走路引起的不適。

艾灸

艾灸需由專業人士操作,在特定穴位上點燃艾條進行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約20-30分鐘。此方法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祛溼驅寒等。對於腳部保養,艾灸能提高區域性組織的新陳代謝,促進淋巴循環,從而達到保健效果。

除了上述推薦的方法外,還可以嘗試足部針灸、足三里穴按揉等方式進行保養。建議定期進行足部護理,並注意穿著合適的鞋襪以支撐足弓,避免長時間站立或穿著高跟鞋導致腳部負擔過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