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化痰穴位的運用需依據寒熱屬性區分,以天突穴、膻中穴、豐隆穴、少商穴和列缺穴為代表的穴位可起到止咳平喘等作用。若出現痰多、痰液粘稠等症狀且經久不愈,可能表明化痰穴位不通,此時應考慮是否存在其他潛在疾病。

化痰穴位的運用需依據寒熱屬性區分,以天突穴、膻中穴、豐隆穴、少商穴和列缺穴為代表的穴位可起到止咳平喘等作用。若出現痰多、痰液粘稠等症狀且經久不愈,可能表明化痰穴位不通,此時應考慮是否存在其他潛在疾病。

化痰穴位的功效

化痰穴位具有止咳平喘、祛痰、宣肺通裡、利咽消腫、和胃降逆等功效作用,使用時需注意區分寒痰與熱痰。對於存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建議諮詢醫生後再進行穴位刺激。

止咳平喘

化痰穴位透過刺激經絡腧穴,調節肺臟功能,從而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咳嗽、氣促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可按揉天突、膻中等穴位以達到效果。

祛痰

化痰穴位能夠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速痰液排出,因此具有祛痰的功效。該功效有助於改善因痰溼所致的胸悶、呼吸困難等情況。可透過按摩天突、少商等穴位來實現上述目的。

宣肺通裡

化痰穴位能開洩腠理,使邪氣從表而出,故而具有宣肺通裡的作用。此法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燒等症狀。一般採取拍打或叩擊背部的方法進行操作。

利咽消腫

化痰穴位可以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從而達到利咽消腫的目的。此方法對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有一定幫助。患者可以用手指指腹輕輕按壓少商、魚際等穴位。

和胃降逆

化痰穴位能調暢氣機,使上逆之胃氣得以下降,所以具有和胃降逆的效果。對於呃逆、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輪流按壓內關、足三里等穴位以達到上述目的。

使用化痰穴位時應注意避免穴位受到壓迫或傷害,並且不宜在飯後立即進行。此外,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並遵醫囑進行針對性處理。

化痰穴位位置在哪?

化痰的穴位通常包括天突穴、膻中穴、豐隆穴、少商穴和列缺穴。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天突穴

該穴位位於胸骨上端凹陷處,在正任脈線上,能夠緩解咳嗽、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痰多症狀。按揉此穴位時需注意避免力度過大,以免引起頭暈或噁心。

膻中穴

膻中穴在胸部,當胸骨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界處即為膻中穴位置。患者可用大拇指指腹按壓此穴位3-5分鐘,對於改善痰溼有幫助作用。

豐隆穴

取穴方法是位於人體下肢外側,具體位置是在脛骨前嵴外下方二橫指處,具有健脾祛溼的功效,主治咳嗽、氣喘、支飲等病症。一般情況下,每次可按摩5分鐘左右,至區域性皮膚微紅發燒效果更佳。

少商穴

少商穴位於手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的位置,用力掐按此處能促進體內積液排出,從而達到止咳利咽以及清瀉肺熱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體質虛弱者不宜用針刺法刺激本穴。

列缺穴

列缺穴位於手腕上方,腕橫紋上一寸的地方,找到兩側手太陰肺經上的列缺穴進行按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化痰功效。此外還可以輔助緩解頭痛、項強、肩背痛等症狀。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要由專業醫生操作,不可自行盲目操作,否則可能會因手法不當而加重病情。另外,針對痰溼問題,還可透過飲食調理來緩解,如適當食用白蘿蔔、陳皮等食物有助於行氣消痰。

化痰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化痰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痰多、痰液粘稠、咳嗽、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明存在呼吸道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痰多

痰多通常與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有關,這些疾病會導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和腺體分泌增多。症狀表現為喉嚨或肺部有大量痰液積聚,可能伴隨咳嗽或清嗓動作。

痰液粘稠

痰液粘稠可能是由於慢性發炎導致呼吸道分泌物成分改變,如蛋白質含量增加,使其變得粘稠。患者會感到痰液難以咳出,需要用力咳嗽或使用藥物幫助稀釋痰液。

咳嗽

咳嗽是身體防御機制的一種表現,透過咳嗽可以將痰液排出體外。化痰穴位不通時,痰液刺激呼吸道可引起咳嗽反射。咳嗽聲音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常見於咽喉、氣管或肺部。

呼吸困難

當存在化痰穴位不通的情況時,痰液可能會阻塞呼吸道,影響氣體交換,從而引發呼吸困難的症狀。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活動。

聲音嘶啞

如果痰液過多且質地較厚,可能會對聲帶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進而出現聲音嘶啞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伴有說話時的聲音沙啞,長時間未緩解可能導致聲帶傷害等問題。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CT掃描以評估肺部情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祛痰藥或抗生素,必要時需由醫生開具處方並指導用藥。患者平時應避免吸菸,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並根據醫囑調整飲食習慣,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以利於病情恢復。

化痰穴位如何去保養?

化痰可採取穴位按摩、穴位敷貼、穴位艾灸等方法進行保養。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化痰穴位,如少商、天突等,輕柔地按壓或旋轉,每日數次。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氣血,促進痰液排出。適用於因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痰多。

穴位敷貼

將具有化痰功效的中藥研磨成細末後與薑汁混合調製成藥膏,再選取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進行外敷。此方法可使藥物透過皮膚進入體內發揮其作用,並且還能夠起到一定的溫陽祛寒效果。該措施適合於治療由肺胃虛寒所致之久咳不止及痰溼內蘊引起之胸悶不暢等情況。

穴位艾灸

使用點燃後的艾條對準選定的化痰穴位如太淵、列缺等進行燻烤。艾灸可以溫暖身體內部並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幫助緩解因寒邪侵襲而引發的呼吸系統問題。對於存在支氣管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者需謹慎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暖,根據天氣增減衣物,以免受涼導致病情加重。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