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人群必知穴位:位置、作用、不適症狀及保養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刺激來緩解症狀,常用於降壓的穴位包括百會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衝穴和湧泉穴。高血壓患者可以嘗試按摩百會穴、風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以及湧泉穴等穴位來緩解症狀,但不宜自行操作。高血壓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頭痛、眩暈、心悸、耳鳴、肢體麻木等症狀。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足浴、中藥泡腳、艾灸療法等方法進行保養。

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刺激來緩解症狀,常用於降壓的穴位包括百會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衝穴和湧泉穴。高血壓患者可以嘗試按摩百會穴、風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以及湧泉穴等穴位來緩解症狀,但不宜自行操作。高血壓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頭痛、眩暈、心悸、耳鳴、肢體麻木等症狀。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足浴、中藥泡腳、艾灸療法等方法進行保養。

高血壓穴位的功效

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刺激來緩解症狀,常用於降壓的穴位包括百會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衝穴和湧泉穴。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透過按摩此穴位能夠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適當按揉該穴位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進而輔助降低血壓水平。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中點凹陷處,中醫認為此處是治療高血壓的有效穴位之一,能清熱瀉火解毒。經常按壓此穴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從而達到平穩血壓的目的。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的位置,取穴時伸腿屈膝,當犢鼻與關元俞的連線上,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該穴位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不適現象。此外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身體免疫力,間接地幫助控制血壓值在正常範圍之內。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腳背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在臨床上被公認為是全身的重要保健穴位之一,用力按揉可以平肝潛陽、疏肝理氣。適當刺激該穴位對調節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高血壓有一定作用。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第2趾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可透過熱水泡腳或針灸等方式進行調理。該穴位屬腎經,刺激此處有滋陰補腎的效果,對於因腎虛導致的眩暈、頭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由專業人士操作,以免自行盲目操作不當引起不良後果。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穴位療法並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若發現血壓持續偏高,則應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指導。

高血壓穴位位置在哪?

高血壓患者可以嘗試按摩百會穴、風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以及湧泉穴等穴位來緩解症狀,但不宜自行操作。若血壓持續偏高且伴有其他不適症狀,則需及時就醫。

百會穴

位於頭頂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此穴位可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患者可用食指和中指按揉該穴位20-30次。

風池穴

在項部,當斜方肌上端與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能輔助改善因外感表證所致的高血壓現象。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雙手拇指分別按壓兩側風池穴,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每次按壓5分鐘。

曲池穴

屈肘成90度,肘橫紋橈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間點即為此穴。中醫認為,此穴位能夠疏經通絡,對於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有一定的調理效果。患者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掐住這個穴位,用力按揉,直至感覺區域性有酸脹感為止。

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同身寸)的位置。適當刺激足三里穴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的作用。患者通常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將拇指立起來,活動腕關節以後用拇指指腹按順時針方向推揉穴位即可。

湧泉穴

位於人體腳底部位,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趾蹠骨頭與舟狀骨連線的終點處。經常按摩此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降壓的目的。患者一般採取仰臥位,雙腳自然分開,用手夾住一側腳背,然後稍用力向外拉,此時可感覺到穴位所在位置有一條明顯的縫,沿著這條縫從跟腱向上推至踝關節附近,來回推動即可。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以免不當手法引起不良後果。此外,如果自身存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導致的繼發性高血壓,還需要針對病因進行針對性處理,如手術切除腎上腺腫瘤。

高血壓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高血壓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頭痛、眩暈、心悸、耳鳴、肢體麻木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和治療高血壓。

頭痛

高血壓患者由於顱內壓增高,刺激腦膜上的痛覺敏感結構,導致出現頭痛的症狀。疼痛通常位於額頭或枕部,並可能伴有搏動性疼痛。

眩暈

當血壓急劇上升時,會導致大腦後循環缺血,引起眩暈的發生。眩暈常表現為頭暈、不穩感,嚴重時可能出現跌倒。

心悸

高血壓可引起心臟負荷增加,長期如此會導致左心室肥厚和擴大。當血壓突然升高時,會加重心臟負擔,使心跳加快以滿足身體的需要,從而引發心悸的感覺。心悸可能伴隨胸悶、氣短等症狀,有時可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耳鳴

耳蝸毛細胞受損是高血壓導致耳鳴的主要原因。高血壓會引起內耳血管痙攣或栓塞,影響聽覺神經的功能,產生異常的聲音感覺。耳鳴多為高調持續性噪音,可能在頭部運動或改變體位時加劇。

肢體麻木

若存在高血壓疾病,此時容易誘發腦中風的情況發生,而腦中風是指因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區域性腦組織壞死,進而形成軟化灶的一種慢性腦血管疾病。當病變部位涉及運動中樞時,就會出現肢體麻木的現象。麻木感可能是陣發性的,也可能持續存在,常見於手臂或腿部。

針對高血壓引起的穴位不通症狀,建議進行血壓監測、頭顱CT等檢查專案來評估病情。治療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如低鹽飲食和規律運動,以及藥物治療如利尿劑、β感受器阻滯劑等。患者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定期監測血壓並按醫囑服藥。

高血壓穴位如何去保養?

高血壓患者可以透過穴位按摩、足浴、中藥泡腳、艾灸療法等方法進行保養。如果血壓控制不佳或出現頭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穴位,如百會、內關等,進行輕柔旋轉按壓,每日數次。透過刺激穴位來調節血壓,緩解高血壓症狀。適用於輔助控制高血壓的情況。

足浴

使用溫熱水泡腳,加入適量中藥或香薰材料,每次15-3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於降低血壓。對於改善微循環有幫助。

中藥泡腳

將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材,如菊花、決明子等,加水煎煮後浸泡雙腳。這些草藥能夠舒緩神經系統緊張狀態,並輕微降低血壓水平。適合於因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高血壓患者。

艾灸療法

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在特定穴位上施以溫和的熱力刺激,可自備簡易工具操作。此法透過提升氣血執行效率與平衡內分泌系統來發揮作用;長期堅持對預防並管理高血壓有益處。

此外,建議定期監測血壓變化,以便及時調整保養方法及藥物治療方案。同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激動,保持充足睡眠,以利於血壓的穩定。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