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穴位:功效、位置、不適症狀及保養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發燒時可以針灸曲池、合谷等穴位,這些穴位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鎮靜止痛、祛風除溼、調和氣血的功效。此外,還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退燒貼敷等方法進行保養。

發燒時可以針灸曲池、合谷等穴位,這些穴位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鎮靜止痛、祛風除溼、調和氣血的功效。此外,還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退燒貼敷等方法進行保養。

發燒穴位的功效

發燒時可以針灸曲池、合谷等穴位,這些穴位具有解表散寒、清熱解毒、鎮靜止痛、祛風除溼、調和氣血的功效。如果症狀持續不退或病情加重,建議諮詢醫生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解表散寒

發燒時使用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驅散體內寒邪的作用,從而達到退燒的目的。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低燒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選用大椎穴、曲池穴等穴位進行治療。

清熱解毒

透過刺激穴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毒素的排出,進而達到降溫的效果。此法適用於因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燒。可取用尺澤穴、少商穴等穴位來改善症狀。

鎮靜止痛

針灸穴位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減輕發燒引起的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針對發燒伴隨的不適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可以選擇百會穴、合谷穴等穴位進行處理。

祛風除溼

穴位刺激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輔助降低體溫。該功效對由風溼邪氣侵襲導致的低燒有效果。可選擇足三里穴、豐隆穴等穴位來輔助調理。

調和氣血

穴位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而發燒會導致身體氣血不暢,此時針灸穴位可以促進氣血執行,使陰陽恢復平衡。此功效對於虛實夾雜型低燒有益處。可考慮施以中脘穴、天樞穴等穴位來改善病情。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在專業人士操作下進行,以免引起不良後果。此外,在出現發燒的症狀後,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並根據溫度變化增減衣物,以防加重病情或影響治療效果。

發燒穴位位置在哪?

發燒穴位通常是指退燒穴位,可以起到輔助降溫的效果。常見的退燒穴位包括曲池穴、合谷穴、少商穴、太衝穴和大椎穴。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按摩此部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幫助降低體溫。患者可以用拇指按揉50-100次,直至感到酸脹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橈側,與第2掌骨之間凹陷處,具有疏風解表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發燒症狀。患者可用指腹按壓該穴位約3分鐘。

少商穴

少商穴位於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的位置,用力掐此處可使血管收縮,達到快速退燒的目的。但不宜長時間停留於一個位置以免傷害皮膚。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背部第一蹠骨間隙的凹陷處,透過刺激該穴位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退燒效果。患者可以用雙手的大拇指分別按住兩側的太衝穴進行旋轉式地推拿,每次左右各轉20圈為宜。

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人體頸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之中,適當按揉有助於祛除體內寒邪之氣,改善因感受風寒所致的低燒情況。患者可採用直刺法或三稜針點刺放血的方式對大椎穴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建議及時就醫並完善相關檢查以確定病因,並接受相應治療。上述穴位若存在皮疹、感染等問題時需謹慎使用,必要時應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發燒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發燒穴位不通可能伴有發燒、頭痛、倦怠、食慾減退和口渴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發燒

發燒時,體溫調節中樞會受到影響,導致身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引起發燒。發燒通常會導致身體不適,如出汗不暢、四肢痠軟無力等。

頭痛

當存在發炎感染時,發炎因子刺激可導致顱內壓增高,進而引發疼痛。症狀可能出現在頭部任何部位,但常見於額頭、枕部或顳部。

倦怠

可能是由於免疫細胞對抗病原體時消耗了大量能量,導致身體感到疲乏。這種疲勞感往往伴隨著精神萎靡和活動力下降。

食慾減退

發燒狀態下,體內代謝加快,消化系統的工作負擔加重,此時食慾減退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患者可能會出現不想吃東西或者吃了之後噁心嘔吐的情況。

口渴

發燒時,身體為了降低體溫會透過出汗的方式散熱,水分隨之流失較快,因此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患者會感到口腔乾燥,並且需要頻繁飲水來緩解不適。

針對上述症狀,可以進行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以及體溫測量。治療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對於細菌性感染引起的發燒,可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分散片;若是病毒性感冒,則需服用抗病毒口服液、連花清瘟顆粒等藥物。在確診前,應避免盲目用藥,以免延誤病情。此外,在發燒期間,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幫助促進疾病的恢復。

發燒穴位如何去保養?

發燒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中藥外敷、退燒貼敷等方法進行保養。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穴位,如曲池、合谷等,進行輕柔旋轉按壓,每次持續約5-10分鐘。中醫認為這些穴位能夠調節氣血,緩解發燒症狀。透過刺激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中藥外敷

將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材碾磨成粉末後加水調製成糊狀,塗抹於額頭、腋窩等處,並用紗布覆蓋固定。外敷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而被身體吸收利用,達到退燒目的。同時,中藥外敷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有助於緩解因發燒引起的不適感。

退燒貼敷

使用退燒貼敷時,揭去保護膜,貼於左右總頸動脈處,每片可持續8小時。退燒貼中的物質能降低區域性溫度,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此外,退燒貼中含有的薄荷腦成分也具有清涼效果,能夠緩解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加重發燒症狀。建議增加水分攝入量,維持充足的休息時間,以支援身體恢復健康狀態。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