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穴位:功效、位置、不通症狀及保養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26
肝穴位的按摩和針灸可緩解腹脹、便秘等不適。該穴位位於腹部,分為多個部位如中脘、期門等。若出現症狀,應就醫治療。保養方法包括飲食調理、穴位按摩、中藥外敷及肝臟保健運動。

肝穴位的按摩和針灸可緩解腹脹、便秘等不適。該穴位位於腹部,分為多個部位如中脘、期門等。若出現症狀,應就醫治療。保養方法包括飲食調理、穴位按摩、中藥外敷及肝臟保健運動。

肝穴位的功效

肝穴位透過針灸或按摩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健脾和胃、養血明目的功效。使用肝穴位進行治療時,需注意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操作,並在必要時諮詢醫生關於藥物的使用。

疏肝理氣

該穴位位於人體腹部,透過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氣血執行,從而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可透過揉、按等方式作用於此穴位以達到緩解情緒緊張的效果。適用於治療胸悶、脅肋脹痛等症狀。

活血化瘀

中醫認為肝臟具有調節血液的功能,因此刺激該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對於跌打損傷、淤血腫痛等疾病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可採用點壓或旋轉的方式對穴位進行刺激。

利水消腫

肝經與腎經相表裡,而腎主水液代謝,所以透過對肝經的按摩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的排洩,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針對水腫、尿少等症狀,可以透過按揉或拍打該穴位來輔助調理。

健脾和胃

肝腧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其循行路線經過脾胃,故而刺激此處能夠影響到脾胃功能。主治腹脹、腹瀉、嘔吐、呃逆等消化系統疾患。患者宜採取仰臥位,用拇指指腹順時針輕柔地按揉穴位5-10分鐘。

養血明目

肝腧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之一,經常按揉此穴位能起到疏通經絡、調暢情志的作用,進而達到養血明目的功效。當用於治療眩暈、目赤腫痛等病症時,患者需要端坐位,用食指指腹在穴位處做環旋狀按揉動作。

使用上述穴位前應確保自身無區域性皮膚過敏或其他禁忌證,並且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注意避免在飯後立即進行按摩,以免引起不適。

肝穴位位置在哪?

肝穴位位置在人體上腹部,具體可分為中脘、建裡、氣海、章門和期門等五個部位。

中脘

中脘位於臍上4寸的位置。患者可以平躺或端坐位取穴,在肚臍上方大約四橫指處找到該穴位。此穴位可用於緩解胃痛、嘔吐等症狀。

建裡

建裡位於胸骨下端與劍突結合部的凹陷處。患者可採用仰臥位,用手觸控胸骨中線上,即為建裡的準確位置。此穴位主治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氣海

氣海位於人體胸骨中線,當臍中下1.5寸處。患者可以在肚臍下方兩橫指處找到該穴位。按揉此穴能夠輔助治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病症。

章門

章門位於側腹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處。患者通常採取站立位或者俯臥位來尋找此穴位,在腋前線第九肋間隙中。此穴位對於改善脅肋疼痛、呃逆有一定作用。

期門

期門位於胸部,當胸骨中線旁開6寸,乳頭直下的位置。患者可以透過使用手指輕壓兩側乳房中間的位置進行查詢。按摩期門有助於緩解胸悶、咳嗽等問題。

若出現不適症狀需要針灸上述穴位以調理肝臟功能時,應由專業醫生操作。此外,還應注意避免在飯後一小時內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以免引起不適反應。

肝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肝穴位不通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便秘、情緒煩躁等症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腹脹

肝經腧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腧穴之一,當其發生堵塞時會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引發腹部不適。腹脹可能伴隨食慾減退和打嗝現象,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腹瀉

肝腧位於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處受阻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導致食物吸收障礙而引起腹瀉。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且糞質稀薄,有時伴有腹痛或腸鳴音增粗。

便秘

如果存在肝腧不通的情況,則容易使肝臟疏洩失常,從而會引起大腸傳導無力,導致大便排出困難或者排便時間延長。通常會伴隨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等不適症狀。

情緒煩躁

肝腧處於背部位置,在中醫中認為背屬陽,因此肝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臟的功能狀態。當肝腧受到寒邪侵襲後可能導致氣機鬱結於內而不宣發,進一步發展就會形成熱象,使人感到心煩意亂。

舌苔白膩

肝腧通路與脾胃相關,該部位不通則會影響到水液代謝,使溼濁之邪停滯於體內,此時會出現舌苔白膩的現象。此外還可能伴隨口乾苦、咽喉異物感等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建議進行針對性地調理,如艾灸足三里穴、關元穴等穴位來改善病情。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

肝穴位如何去保養?

肝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飲食調理、穴位按摩、中藥外敷、肝臟保健運動等方法來進行。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飲食調理

飲食調理包括均衡攝入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減少酒精和高脂食物的攝入。合理的飲食結構有助於維持肝臟正常功能,減輕肝臟負擔,從而達到保養肝穴的目的。

穴位按摩

選擇特定的經絡穴位進行按摩,如足三里、太沖等,每日一次,每次持續5-10分鐘。透過刺激穴位可以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肝臟問題。但需注意避免過度用力以免傷害皮膚。

中藥外敷

根據個體情況配製外敷藥膏,並貼於腹部或腰部相應穴位上,每日一至兩次。中藥外敷可改善區域性血液循環,舒緩肝臟不適。使用前應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有效。

肝臟保健運動

選擇適宜的肝臟保健體操,如腹式呼吸法,在飯後適當時間內進行練習。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進而支援肝臟功能。開始任何新的鍛鍊計劃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幫助維護肝臟健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