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溼穴位能祛溼、健脾和胃、通經活絡、止痛、調節氣血。主要穴位有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豐隆和曲池穴,其功能因不通而表現為舌苔厚膩、面色晦暗、肢體水腫、大便稀溏、關節痠痛等症狀。可透過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來保養除溼穴位。
除溼穴位的功效
除溼穴位具有祛溼、健脾和胃、通經活絡、止痛、調節氣血等功效作用。使用除溼穴位時需注意適量,若效果不佳或出現不適症狀,建議諮詢醫生。
祛溼
除溼穴位透過刺激經絡,調節氣血執行,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從而達到祛溼的目的。可選擇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進行艾灸或按摩以發揮此功效。
健脾和胃
因為脾胃虛弱會導致運化失常,進而引起濕邪內生。選取特定的除溼穴位能夠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減少溼氣產生。可透過服用參苓白術散、香砂養胃丸等藥物來緩解症狀。
通經活絡
由於濕邪容易阻滯氣血執行,導致身體出現疼痛、麻木等症狀。使用除溼穴位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從而減輕或消除這些不適。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當歸、川芎等中藥進行調理。
止痛
濕邪侵襲人體時,易導致肌肉、關節酸楚、疼痛等症狀。針對此類情況,選用相應除溼穴位能有效驅散體表之風寒溼邪氣,達到止痛效果。若想增強止痛效果,還可配合針刺、拔罐等方式綜合施治。
調節氣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濕邪容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導致氣血不暢。透過刺激除溼穴位可以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調整氣血失調狀態。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和情緒波動,有助於維護氣血平衡。
上述提及的所有功效均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因操作不當而引發不良後果。對於存在長期久病臥床、體質虛弱等情況的人群而言,不宜自行盲目取穴,以免加重病情。
除溼穴位位置在哪?
除溼的穴位主要有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豐隆和曲池穴。如果想要透過按壓穴位來達到祛溼目的,建議諮詢專業醫生以確保操作正確並減少風險。
陰陵泉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與股骨膝關節交叉點下方凹陷處。取穴時可採用仰臥位,屈膝成直角,使膝關節處於90度彎曲狀態,在脛骨下緣靠近內踝尖端位置觸控到凸起骨骼,即為腓骨頭,沿著該骨骼向下推至盡頭處即是脛骨結節,脛骨結節上方一橫指距離便是陰陵泉的位置。
三陰交
三陰交在人體的小腿內側,腳內踝高點往上3寸的地方。患者可以平躺或坐著,用拇指從上往下推按,每天一次,每次5分鐘即可。
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處。患者通常採取正坐姿勢,用手虎口圍住髕骨,五指朝下所指地方就是膝蓋骨外側處,然後中指觸碰處即為髀關,再將手指下移4橫指處則為衝門穴,而衝門穴下1橫指處即為此穴。
豐隆
豐隆位於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1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取穴方法是:伸足背,於太溪穴與跟腱之間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曲池
曲池位於肘橫紋橈側端,屈肘取穴,尺澤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患者可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指尖垂直按壓在穴位上用力揉動,每次按揉時間控制在3-5分鐘左右。
上述穴位按摩需由專業人士進行,以免自行操作不當引起不良後果。此外,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也有助於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幫助排出體內的溼氣。
除溼穴位不通有哪些症狀?
除溼穴位不通可能表現為舌苔厚膩、面色晦暗、肢體水腫、大便稀溏、關節痠痛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舌苔厚膩
濕邪侵入體內,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液代謝障礙,痰濁內生,從而出現舌苔厚膩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舌面上有一層厚厚的白色或黃色物質覆蓋,有時伴有口臭、食慾不振等症狀。
面色晦暗
當溼氣在體內容易停滯時,氣血無法正常執行,使面部的氣血供應不足,所以會出現面色晦暗的情況。通常伴隨皮膚粗糙、缺乏光澤等現象,嚴重者還可能出現痤瘡等問題。
肢體水腫
由於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不能暢通,進而影響到身體的水分代謝,引起水腫。這種症狀多發生在下肢,但也可能波及全身,伴隨著體重增加和尿量減少。
大便稀溏
濕邪困脾,使脾氣虛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導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進而引發大便稀溏的現象。患者可能會頻繁排便且感覺排空不完全,同時可能伴有腹脹、腹瀉等症狀。
關節痠痛
濕邪容易侵襲人體肌肉、關節,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引發關節痠痛的症狀。疼痛通常集中在膝關節、肩盂肱骨關節等部位,並可能伴隨紅腫、熱感。
針對除溼穴位不通引起的上述症狀,建議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檢測。治療措施包括中藥外敷、艾灸療法等中醫方法,也可遵醫囑使用祛溼藥物如二妙丸、四妙丸等。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和情緒波動,以促進身體健康。
除溼穴位如何去保養?
除溼穴位的保養可以透過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發現不適症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艾灸
選擇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使用溫和灸法,每次艾灸20-30分鐘。透過溫通經絡、祛溼散寒的作用來改善除溼不暢的情況。適用於因體內溼氣積聚引起的四肢痠軟無力等症狀。
拔罐
可選用背部大椎穴、肺腧穴等部位進行拔罐治療,一般留罐5~10分鐘左右。上述穴位具有健脾利溼的功效,能夠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從而達到輔助去除溼氣的目的。
刮痧
可以選擇風池穴、天柱穴等穴位進行刮痧處理,通常需要重複操作至皮膚出現紅斑或紫紅色淤血為止。上述穴位屬督脈和膀胱經,經常刮拭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瀉火的作用,對於緩解除溼症狀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還要注意飲食調理,適當進食紅豆薏米粥、冬瓜排骨湯等食物以助於祛溼。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