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氣的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19
臍疝氣診斷需透過多種醫學檢查,如超音波、CT、腹腔鏡檢查等。該疾病常伴隨臍部腫塊和消化系統不適症狀。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臍部皮膚完整、控制體重、避免增加腹內壓等。保守治療可使用疝帶壓迫,手術修補則採用疝囊高位結紮術或無張力疝修補術。

臍疝氣診斷需透過多種醫學檢查,如超音波、CT、腹腔鏡檢查等。該疾病常伴隨臍部腫塊和消化系統不適症狀。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臍部皮膚完整、控制體重、避免增加腹內壓等。保守治療可使用疝帶壓迫,手術修補則採用疝囊高位結紮術或無張力疝修補術。

臍疝氣症狀有哪些

臍疝氣的症狀包括臍部腫塊、腹脹、腹痛、噁心、便秘等。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臍部腫塊

由於腹壁薄弱或先天發育缺陷,導致腸管等內髒器官透過臍環突出形成疝氣。當腹腔內的壓力增加時,會導致臍部的組織和器官向外膨出,從而形成腫塊。腫塊通常位於肚臍周圍,有時可被推動,可能伴有區域性疼痛或不適感。

腹脹

腹脹可能是由於臍疝引起的腸道阻塞所致,當患者出現絞窄性疝時,會導致腸內容物透過障礙,進而引起腹脹的情況發生。腹脹的症狀可能不明顯,但也可能伴隨臍部腫塊的發生和發展。

腹痛

腹痛是由於疝囊頸部受到摩擦、刺激後所引發的發炎反應,還可能與疝內容物壓迫神經有關。腹痛一般為間歇性鈍痛,也可能呈持續性腸絞痛,常發生在腫塊出現時或加重時。

噁心

噁心可能是由於疝內容物對消化道產生機械性壓迫,影響胃腸道正常功能所致。噁心症狀可能在臍疝發作時出現,但並不總是伴隨著臍部腫塊。

便秘

便秘可能由疝氣引起的腹部不適導致胃腸蠕動減慢而誘發。便秘多表現為排便困難、糞便乾結等症狀,在臍疝患者中較為常見。

針對臍疝氣的症狀,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疝囊大小及位置。治療措施包括手術修補,如開放性臍疝修補術或腹腔鏡下臍疝修補術。患者應避免任何增加腹壓的活動,如重體力勞動或長時間咳嗽,並注意保持體重在健康範圍內,以減少臍部的壓力。

臍疝氣怎麼治療

臍疝氣可以採取穿戴腹帶、疝氣帶進行保守治療,或透過疝囊高位結紮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等手術方式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穿戴腹帶

透過在腹部加壓,減少臍部的壓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因為此方法可以增加腹壁的強度和穩定性,進而減輕疝氣的症狀。但需注意的是,該措施並不能治愈臍疝,只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疝氣帶

使用彈性材料製成的疝氣帶來均勻分布壓力,以支撐薄弱區域並促進自然癒合。疝氣帶能夠提供適度壓迫防止腸管等臟器脫出,並有助於穩定受損組織結構。對於輕度至中度的臍疝具有較好的效果。

疝囊高位結紮術

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在直視下找到並切斷疝囊頸部,然後縫合關閉缺損處。此手術旨在直接切除異常擴張的疝囊,避免其繼續影響周圍組織健康。適用於無法還納或伴有絞窄性壞死風險者。

無張力疝修補術

採用人工生物補片加強腹壁薄弱區的方法來修復疝孔。該手術利用補片增強腹壁薄弱區域,減少術後複發率。適合各種類型的腹壁疝患者。

除上述措施外,建議定期觀察臍部的變化情況,以免病情加重。若發現腫塊增大、疼痛加劇等情況,應儘快就醫。

臍疝氣如何去診斷

臍疝氣可以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CT掃描、MRI檢查、腹腔鏡檢查、疝囊造影等醫學檢查進行診斷。由於臍疝氣可能涉及嚴重的醫療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檢查是一種無創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清晰地顯示腹腔內器官結構和異常情況。患者在檢查時需要平躺在檢查床上,醫生會在患者的肚臍周圍塗抹耦合劑,並使用高頻探頭輕柔掃描整個腹部區域。

CT掃描

CT掃描能夠提供詳細的解剖資訊以及疝囊與鄰近組織之間的關係。患者需仰臥於CT檢查床,按照技術人員指示調整體位。然後接受X光輻射以獲取影象。

MRI檢查

MRI檢查無需注射對比劑即可觀察軟組織結構差異。在封閉式磁共振成像裝置中,由專業人員引導完成一系列躺臥動作,並保持靜止狀態以獲取高質量影象。

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檢查是將微型攝影機插入腹壁進行內部觀察的方法,在直視下能發現較小或隱藏的病變。通常採用全身麻醉,在腹部切口置入器械通道後進行微創手術操作。

疝囊造影

疝囊造影透過注入顯影劑來評估疝氣的情況及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在區域性麻醉下進行,將顯影劑經皮穿刺至腹壁缺損處,拍攝前後位及側位片。

上述各項檢查前,應避免進食6-8小時以防腸管積液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其他檢查則按醫囑準備。

臍疝氣的預防

臍疝氣的預防包括臍部皮膚完整、體重管理、避免增加腹內壓、疝帶壓迫、手術修補。

臍部皮膚完整

保持臍部周圍皮膚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感染,可以減少臍疝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等可能增加腹內壓的活動,以減少臍疝的發生風險。

體重管理

肥胖會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臍部薄弱區域承受更大的張力,從而促進臍疝的發生。透過飲食控制和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可降低臍疝發生的風險。

避免增加腹內壓

腹腔內壓力增高會導致腹壁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疝氣。適當的運動如慢跑、游泳等有助於增強腹肌力量,改善血液循環。建議患者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及長時間久站久坐。

疝帶壓迫

使用疝帶進行壓迫治療時,其物理作用能有效防止腸管脫出並促進傷口癒合。穿戴合適的疝帶是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型號的疝帶,並按說明書要求正確佩戴。

手術修補

手術修補是透過外科手段直接修復受損的腹壁組織來預防臍疝的發生。對於存在明確臍疝家族史或已出現症狀者,應在專業醫師評估下考慮實施手術。

若發現臍部腫脹、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獲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