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診斷與心理支援

分類: 心理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09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症狀包括惡夢、既視感、情感麻木、易怒、迴避相關場所或情境。創傷後壓力疾患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正念冥想、支持性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症狀包括惡夢、既視感、情感麻木、易怒、迴避相關場所或情境。創傷後壓力疾患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正念冥想、支持性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成因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成因可能包括重大創傷性事件暴露、持續的壓力反應、社會支援缺乏、人格特質、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重大創傷性事件暴露

當個體經歷或目睹重大的威脅性、災難性的事件,如自然災害、恐怖襲擊、暴力犯罪等時,大腦會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以應對緊急情況。這種壓力反應可能導致海馬迴和杏仁核的傷害,進而影響記憶和情緒調節。治療可能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或眼動脫敏與再處理。例如,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患者透過逐步暴露於引發創傷後壓力的情境來減少回避行為;在眼動脫敏與再處理中,患者使用特定的技術將注意力集中在創傷性記憶上,並配合想象和身體感覺來減輕相關症狀。

持續的壓力反應

長期的壓力會導致下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軸過度啟用,引起皮質醇水平升高,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進一步影響大腦功能。心理社會支援可以緩解持續的壓力,促進心理健康。例如,社交活動、心理諮詢或支援小組可以幫助個體建立情感聯結並獲得實際幫助。

社會支援缺乏

社會支援是應對壓力的重要資源,缺乏社會支援可能導致個體更容易受到創傷後壓力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社會支援能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援,有助於個體從創傷中恢復過來。建議增加社交互動,如參加興趣小組或志願活動,以改善社會支援網路。這些活動可以讓個體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經驗和感受,從而減輕孤獨感和憂鬱情緒。

人格特質

某些人格特質,如內向、敏感或容易焦慮,可能會使個體更容易遭受創傷後壓力的影響。這是因為這些特質使得個體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更難以適應新的情境。心理教育和自我管理技巧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並學習如何應對壓力。例如,認知重構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個體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模式,減輕焦慮和憂鬱情緒。

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

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如海馬迴萎縮或額葉皮層受損,可能會影響個體的記憶、情緒調節和決策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創傷後壓力的影響。藥物治療可能是必要的,常用的抗憂鬱藥有舍曲林(Sertraline)、氟西汀(Fluoxetine)等。這類藥物能夠選擇性地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提高突觸間隙中5-羥色胺濃度,發揮抗憂鬱作用。

針對創傷後壓力疾患,建議定期進行心理諮詢,監測症狀變化。必要時,可進行睡眠研究、生物反饋評估以及磁共振成像檢查,以全面瞭解病情狀況。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症狀表現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症狀包括惡夢、既視感、情感麻木、易怒、迴避相關場所或情境。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並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惡夢

創傷後壓力疾患可能導致睡眠障礙,包括做噩夢。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時的恐懼或焦慮狀態被帶入夢境中。惡夢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階段,會導致突然驚醒並伴隨著強烈的恐懼感。

既視感

創傷後壓力疾患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持續處於高度激活狀態,從而導致既視感現象的發生。既視感通常是在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情境下出現的強烈的心理體驗,彷彿回到了過去的場景之中。

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是創傷後壓力疾患中的常見症狀,主要是因為大腦負責情緒處理的部分受到了干擾或抑制。這種症狀表現為對日常活動的興趣減少、愉悅感降低以及難以體驗到快樂和滿足等積極情緒。

易怒

易怒可能是由於長期的壓力反應和身體對壓力的適應機制而引起的。患者在面對微小刺激時容易感到憤怒,並且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迴避相關場所或情境

回避行為是為了減輕由創傷後壓力疾患引發的焦慮和迴避特定的人、事、地點等。患者會儘可能地避免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任何事物或地方,以減少觸發回憶的風險。

針對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症狀表現,建議進行心理諮詢或心理評估,以確定個體是否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或眼動脫敏再加工法。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促進心理健康。

創傷後壓力疾患怎麼去治療

創傷後壓力疾患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正念冥想、支持性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通常由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與患者共同完成,旨在幫助個體識別並改變不健康的思維模式和應對策略。該方法有助於解決因創傷後壓力疾患導致的負面情緒、迴避問題等。透過提高對創傷事件的理解及調整不當信念,減少焦慮和憂鬱。

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

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常由受過專門培訓的專業人士實施。此技術利用眼球跟隨運動配合想象來減少或消除與創傷相關記憶的不適感;對於PTSD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通常需要個體在安靜環境中每天花費一定時間進行練習,並接受指導以確保正確執行。研究顯示,長期堅持實踐可以改善注意力分散、情緒調節等問題,並促進心理健康。對於存在輕度至中度PTSD症狀者有益。

支持性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通常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諮詢師提供,採用一系列非技術性的交流技巧,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他們表達情感並與之建立信任關係。這種形式的治療可以幫助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增強其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適合於所有階段的PTSD患者。

除了上述措施外,建議患者避免酒精和其他藥物濫用,因為這些物質可能會加劇PTSD的症狀。

創傷後壓力疾患吃什麼藥

創傷後壓力疾患可以遵醫囑服用氫溴酸舍曲林(Sertraline)、文拉法辛(Venlafax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氯硝西泮(Clonazepam)、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等藥物進行治療。由於創傷後壓力疾患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切勿私自用藥。

氫溴酸舍曲林(Sertraline)

氫溴酸舍曲林(Sertraline)可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治療,該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的情緒和認知症狀。服藥期間應監測任何異常的臨床情況,並根據需要調整劑量。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文拉法辛(Venlafaxine)

文拉法辛(Venlafaxine)適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伴隨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時使用。其能有效緩解相關心理不適。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另外,哺乳期婦女在用藥期間禁止哺乳。

帕羅西汀(Paroxetine)

帕羅西汀(Paroxetine)也常用於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治療中,可減輕由該疾病引起的焦慮、恐懼等症狀。閉角型青光眼、癲癇患者需謹慎服用此藥物。此外,兒童、青少年用藥需遵醫囑。

氯硝西泮(Clonazepam)

氯硝西泮(Clonazepam)對於創傷後壓力疾患引發的睡眠障礙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早產兒或新生兒禁用。此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可以改善創傷後壓力疾患導致的行為紊亂、情感反應遲鈍等問題。閉角型青光眼、癲癇患者需謹慎服用此藥物。此外,兒童、青少年用藥需遵醫囑。

上述提及的所有藥物均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使用。針對創傷後壓力疾患,建議採取心理諮詢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以促進心理健康。

創傷後壓力疾患如何有效去預防

創傷後壓力疾患的預防可以採取建立支持性社交網路、心理彈性訓練、認知行為療法、壓力管理技巧和暴露療法等措施。

建立支持性社交網路

透過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的互動,個體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援和理解,有助於減輕壓力感。在日常生活中,應主動參與社交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增強心理韌性。

心理彈性訓練

心理彈性訓練旨在幫助個體發展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提高適應壓力的能力。可以透過參加心理諮詢或自我練習來提升心理彈性,例如學習冥想、正念等技巧。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側重於改變個體對創傷後壓力事件的看法和反應方式,減少負面思維模式的影響。該方法通常由專業治療師引導進行,包括面談和其他技術如暴露療法。

壓力管理技巧

壓力管理技巧教導個體識別並控制身體對壓力的生理反應,降低因壓力過大導致的心理負擔。可透過放鬆訓練、時間管理等方式掌握有效處理壓力的方法。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透過逐漸讓個體接觸引發創傷後壓力的情境或記憶,幫助其逐步減少回避行為。此方法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並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

如果症狀持續存在或加重,建議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