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詳細解讀:症狀、治療與心理支援

分類: 心理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2.04
恐慌症的症狀表現為恐懼失控或瘋狂、心悸或心跳加速、氣促或呼吸困難、眩暈或頭暈以及出汗。恐慌症的治療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曝露療法、心理教育與支援治療、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方法。

恐慌症的症狀表現為恐懼失控或瘋狂、心悸或心跳加速、氣促或呼吸困難、眩暈或頭暈以及出汗。恐慌症的治療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曝露療法、心理教育與支援治療、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方法。

恐慌症的成因

恐慌症的成因可能涉及遺傳因素、心理社會因素、應激性事件、腦化學失衡以及人格特質。面對恐慌症,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個體化治療。

遺傳因素

恐慌症可能與家族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如焦慮或憂鬱等。這些疾病存在一定的遺傳風險。因此,如果患者有家族史,則需要更加警惕,並定期進行心理諮詢和評估。

心理社會因素

長期的心理壓力、人際關係緊張等情況可能導致個體更容易出現恐慌發作。建議採取放鬆技巧如冥想或深呼吸以減輕日常壓力,並尋求社交支援網路以改善人際關係。

應激性事件

重大生活變故,如親人的離世、失業等,可能會成為誘發恐慌症的潛在原因。對於這類人群,可以嘗試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他們應對並克服這種壓力源。

腦化學失衡

腦內神經傳導物質5-羥色胺、正腎上腺素等平衡失調可能導致情緒控制障礙,從而引發恐慌症狀。抗憂鬱藥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或正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可調節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水平。

人格特質

某些個性特徵,如神經質、外向性高,也可能增加罹患恐慌症的風險。針對此類情況,可以透過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瞭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情緒和應對壓力。

恐慌症患者應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和飲料,如咖啡因,以減少症狀發生。建議進行心臟健康檢查,包括心電圖和甲狀腺功能測試,以排除器質性心臟疾病或其他基礎健康問題導致的類似症狀。

恐慌症的症狀表現

恐慌症的症狀表現為恐懼失控或瘋狂、心悸或心跳加速、氣促或呼吸困難、眩暈或頭暈以及出汗。如果症狀持續且頻繁發生,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恐懼失控或瘋狂

恐慌症的患者在發病時,大腦中與焦慮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5-羥色胺、正腎上腺素等會失調,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從而出現無法控制自己行為和思維的感覺。這種症狀主要出現在患者的意識層面,可能伴隨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喪失感。

心悸或心跳加速

恐慌症發作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兒茶酚胺分泌增多,進而使心率加快。同時,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心臟對刺激的敏感度也會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心悸現象。該症狀通常表現為胸腔內的心跳強烈而快速,有時可被患者感知為顫動。

氣促或呼吸困難

當恐慌症發作時,身體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此時交感神經興奮,會導致支氣管收縮,從而使呼吸變得急促。這些變化可能導致氧氣供應不足,引發呼吸困難的症狀。

眩暈或頭暈

恐慌症發作時,體內腎上腺素(Adrenaline)水平升高,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腦部供血不足,就會出現眩暈或頭暈的現象。這種情況可能會讓患者感到天旋地轉或站立不穩,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跌倒。

出汗

恐慌症發作時,身體壓力反應增強,腎上腺素(Adrenaline)等賀爾蒙分泌增加,這些賀爾蒙作用於汗腺,使得汗液分泌增多。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出汗,尤其是在手掌和腳底。

針對恐慌症的症狀表現,建議進行心理評估測試以及生物反饋技術來監測生理反應。治療措施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或藥物治療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攝入咖啡因,並嘗試放鬆技巧如深呼吸以減輕症狀。

恐慌症怎麼去治療

恐慌症的治療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曝露療法、心理教育與支援治療、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和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通常由訓練有素的心理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完成,透過一系列面對面會議來幫助個體識別並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該措施有助於減少因錯誤觀念引起的恐慌發作。因為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時,他們可以學習控制或減輕恐慌反應。

曝露療法

曝露療法需要心理醫生引導患者逐漸面對引發其恐懼的事物或場合,並且讓患者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中體驗這種情境,以減少對其造成的驚恐感。此方法可以幫助患者逐步克服對某些事物或情況的恐懼,從而減少恐慌發作的可能性。因為在反覆接觸這些觸發因素後,大腦會逐漸適應它們,並降低對此類刺激的過度反應。

心理教育與支援治療

心理教育與支援治療由專業人員向患者提供關於恐慌症的資訊和理解,並鼓勵其家屬參與討論,以增強應對能力。該措施有助於提高患者及其家人對疾病的認識及管理技巧。當家庭成員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支援時,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得到緩解。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包括煩靜錠(Diazepam)、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等,在醫師指導下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給予相應劑量。這類藥物具有鎮靜作用,能有效緩解焦慮狀態下的生理反應如心悸、氣促等;適用於急性期快速控制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產生依賴性,故不宜作為首選方案。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劑常用藥物有舍曲林(Sertraline)、氟西汀(Fluoxetine)等,需遵醫囑按處方進行規律服藥。此類藥物可調節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平衡,改善腦內資訊傳遞異常導致的不適感覺;適合於長期管理病情。需注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並遵循醫師指導調整用藥計劃。

恐慌症患者應避免攝入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或飲料,如巧克力和濃茶,以減少可能導致的心跳加速和焦慮。

恐慌症吃什麼藥

恐慌症的藥物治療可以遵醫囑口服抗焦慮藥、β感受器阻滯劑、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三環類抗憂鬱藥以及中樞神經興奮劑等。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抗焦慮藥

抗焦慮藥透過調節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平衡來緩解恐慌發作時伴隨的情緒緊張和恐懼感。常用有煩靜錠(Diazepam)、氯硝西泮(Clonazepam)片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濫用產生依賴性。

B-感受器阻滯劑

B-感受器阻滯劑可減少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啟用,從而減輕由恐慌引起的心悸和其他生理反應。心律錠(Propranolol)、舒壓寧(Metoprolol Tartrate)均屬於B-感受器阻滯劑的一種型別,患者需要根據醫師指導選擇合適的劑量進行服用。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

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具有鎮靜催眠作用,能有效控制急性驚恐狀態下的臨床表現。常用的苯二氮平類(BZD)類藥物包括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蘿拉西泮(Lorazepam)等,在使用前應評估患者的禁忌證及可能的風險,並遵循醫師指示調整用藥方案。

三環類抗抑鬱劑

三環類抗抑鬱劑能夠提高腦內神經傳導物質5-羥色胺與正腎上腺素水平,改善情緒低落的同時也對社交恐懼有益。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等為常見的三環類抗抑鬱劑,初次使用時可能出現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但通常會隨時間逐漸消失。

中樞神經興奮劑

中樞神經興奮劑可用於增強警覺性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中的注意缺陷,對於特定型別的恐慌症也有一定效果。代表性藥物有哌醋甲酯片、右旋安非他命片等,須按處方規定的時間間隔分次服用,並定期檢查心臟功能。

上述提及的所有藥物都需要經過專業醫生評估後開具處方並指導使用。此外,恐慌症患者還應注意飲食調理,保證充足睡眠,幫助輔助病情恢復。

恐慌症如何有效去預防

恐慌症的有效預防可以採取建立正向思維模式、保持規律運動、減少咖啡因攝入、認知行為療法、放鬆訓練等措施。

建立正向思維模式

透過改變消極的自我對話和思考方式,減少焦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擔憂。

保持規律運動

規律的身體活動有助於釋放內源性阿片類物質,改善心理健康。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或游泳,並結合力量訓練。

減少咖啡因攝入

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減輕焦慮反應。每日咖啡因攝入量不超過400毫克,相當於4杯濃咖啡。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旨在幫助個體識別並改變導致恐慌發作的認知歪曲。由專業心理治療師引導,在一系列面對面會議中學習應對策略。

放鬆訓練

透過深呼吸、冥想或其他技巧來緩解身體緊張和壓力。每天花時間練習放鬆技巧,特別是在感到焦慮時。

若恐慌症症狀持續存在或加劇,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