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探尋心理起伏,瞭解症狀與平衡的生活方式

分類: 心理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24
躁狂發作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腦結構異常、應激事件或藥物副作用有關。躁狂症的治療通常採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電抽搐療法、行為療法以及放鬆訓練等方法綜合進行。

躁狂發作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腦結構異常、應激事件或藥物副作用有關。躁狂症的治療通常採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電抽搐療法、行為療法以及放鬆訓練等方法綜合進行。

躁狂造成的原因

躁狂發作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腦結構異常、應激事件或藥物副作用有關。針對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以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遺傳因素

躁狂發作可能有家族聚集性,若一級親屬患有此疾病,則患者患病風險較高。對於由遺傳因素導致的躁狂,目前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但可考慮心理教育和家庭干預,以減輕症狀對生活的影響。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水平異常增高,導致情緒活動過度激動。抗精神疾病藥是常用的一類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的藥物,例如穩舒眠(Chlorpromazine)、硫必利等,可以緩解躁狂症狀。

腦結構異常

腦結構異常包括額葉皮層薄化或顳葉萎縮,這些都可能導致情緒控制功能受損,引起情感高漲。針對腦結構異常引起的躁狂,可採用經顱磁刺激或深部腦刺激等方法來改善大腦的功能狀態。

應激事件

應激事件會導致體內荷爾蒙變化,進而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正常分泌,誘發躁狂發作。應對因應激事件而出現的躁狂,可透過心理諮詢、放鬆訓練等方式幫助個體更好地管理壓力。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如抗憂鬱藥、興奮劑等,透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產生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情緒波動加劇。減少或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躁狂的藥物,並諮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處方。

躁狂症狀嚴重時,建議儘快就醫進行精神狀況評估和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甲狀腺功能測定等。日常生活中,保持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避免攝入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和飲料,有助於穩定情緒。

躁狂的診斷

躁狂的診斷通常需要透過臨床訪談、心理評估和實驗室檢查來確定。以下是常見的五個診斷要點:

1. 明顯的情緒高漲或易激惹: 個體表現出持續高漲的情緒狀態,常常伴隨著衝動行為。

2. 思維奔逸或言語活動增多: 患者存在思維跳躍、難以集中注意力以及過度活躍的言語表現。

3. 自我評價過高: 躁狂患者往往誇大其詞地看待自己,並對未實現的目標充滿信心。

4. 睡眠障礙與食慾變化: 夜間失眠及日間嗜睡交替出現, 飲食習慣也可能發生改變。

5. 社交功能受損: 因為患者的衝動行為和情緒不穩定性,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以上五個方面是躁狂症的主要診斷依據,但需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以確保準確診斷。如果症狀嚴重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躁狂怎麼去治療

躁狂症的治療通常採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電抽搐療法、行為療法以及放鬆訓練等方法綜合進行。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指導。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通常由精神科醫生開具處方,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抗精神疾病藥、心境穩定劑等。服藥需遵循醫囑,定期調整劑量。透過調節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平衡來緩解情緒高漲和衝動行為。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可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等,在專業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旨在幫助個體識別並改變不良思維模式及應對策略,改善人際關係,促進心理健康。

電抽搐療法

電抽搐療法是週期性給予一定量電流引起短暫意識喪失和痙攣狀態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利用電流刺激大腦產生同步放電活動,改善異常腦電活動模式。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涉及正面強化技術、暴露療法等干預手段,由認證的心理健康專家執行。此法著重於建立健康習慣並減少不適當行為,有助於控制患者的衝動行為。

放鬆訓練

放鬆訓練包括深呼吸練習、漸進性肌肉鬆弛等技巧指導,需要持續練習。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降低身體緊張度和心率,從而減輕與躁動相關的生理反應。

躁狂症患者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以支援病情管理。飲食方面宜清淡且營養均衡,避免攝入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食物或飲料,如咖啡因含量高的食品和飲品。

躁狂如何有效去預防

躁狂的預防可以採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教育和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以及社交技能訓練等措施。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於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改善情緒狀態。建議每週至少進行3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

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恢復身體和大腦的功能,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成人每晚應保證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可透過制定固定的睡前例行程序來最佳化睡眠品質。

心理教育和認知行為療法

心理教育和認知行為療法透過幫助個體瞭解疾病特點及管理技巧,減少誤解和壓力,達到預防的目的。由專業心理醫生定期開展小組或個別輔導,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病情知識普及、自我監測技巧傳授等。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以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穩定情緒。遵醫囑長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藥、心境穩定劑是關鍵,例如奥氮平(Olanzapine)、立定(Lithium Carbonate)等。

社交技能訓練

社交技能訓練可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減輕因交際困難導致的壓力和孤獨感。透過角色扮演或其他實際情境模擬,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學習並實踐有效的溝通策略。

若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