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血液裡的蛋白問題,症狀表現有哪些?

分類: 血液疾病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1.22
低蛋白血症的症狀表現為水腫、疲勞、食慾減退、皮膚蒼白,以及尿量減少等。低蛋白血症的治療可能包括飲食調整、蛋白質補充劑、利尿劑、白蛋白輸注以及腹膜透析等措施。

低蛋白血症的症狀表現為水腫、疲勞、食慾減退、皮膚蒼白,以及尿量減少等。低蛋白血症的治療可能包括飲食調整、蛋白質補充劑、利尿劑、白蛋白輸注以及腹膜透析等措施。

低蛋白血症的具體症狀表現有哪些

低蛋白血症的症狀表現為水腫、疲勞、食慾減退、皮膚蒼白,以及尿量減少等。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身體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建議及時就醫以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水腫

低蛋白血症時,由於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水分從血管內向組織間隙轉移,從而引起水腫。水腫通常首先出現在身體下垂部位,如足部、踝部等。隨著病情進展,可擴散至全身。

疲勞

當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時,會導致血液中白蛋白含量下降,進而影響紅血球的攜氧能力,使身體處於缺氧狀態,所以會引起乏力和疲勞感。這種疲勞可能伴隨活動後加劇,休息後無法緩解。

食慾減退

低蛋白血症會影響胃腸道黏膜的營養供應,造成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此時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厭食、體重減輕等症狀。

皮膚蒼白

低蛋白血症會造成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減少,貧血程度較輕時,皮膚和黏膜顏色稍淡,重度貧血時則呈蒼白色。皮膚蒼白往往伴有指甲床和唇色改變,是貧血的典型體徵之一。

尿量減少

低蛋白血症會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臟保留水分的能力增強,從而減少尿液的產生。尿量減少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標誌,但也可能是急性疾病的症狀,需要進一步評估。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血常規、生化檢查以及腎功能測試以確定低蛋白血症的程度。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調整飲食,補充蛋白質,嚴重情況下可能需靜脈輸注白蛋白。患者應避免高鹽飲食,保持充足水分攝入,同時注意觀察並記錄每日液體出入量,以便醫生瞭解病情變化。

低蛋白血症形成的原因

低蛋白血症的病因很多,包括蛋白質攝入不足、腎病症候群、肝硬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功能障礙等,需要針對不同原因進行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蛋白質攝入不足

由於長期飲食不當或營養不良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無法滿足身體需要。適當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腸外營養支援治療。

腎病症候群

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血漿白蛋白丟失過多,引起低蛋白血症。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普賴鬆(Prednisone)、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等。

肝硬化

肝硬化會導致肝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進而引起低蛋白血症。對於肝硬化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原發病因,如酒精性肝硬化需戒酒,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則需抗病毒治療。同時,保肝藥物如水飛薊(Silymarin)、複方甘草合劑液(Compound Glycyrrhizin)也可輔助改善症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由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紅血球所致,這可能導致紅血球壽命縮短,從而影響血液中其他成分的濃度,包括白蛋白。患者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如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

胃腸道功能障礙

胃腸道功能障礙會影響食物中的蛋白質吸收,導致低蛋白血症的發生。可透過調整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來緩解症狀,如少食多餐、細嚼慢咽以及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建議定期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以評估治療效果,避免過度運動以免加重肌肉傷害。除上述提及的檢查專案外,還可進行腎功能測試和電解質分析,以排除其他潛在疾病的影響。

低蛋白血症有什麼風險因素

低蛋白血症的風險因素包括蛋白質攝入不足、腎病症候群、肝硬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功能障礙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降低。建議定期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並採取適當的營養支援措施以預防低蛋白血症的發生。

蛋白質攝入不足

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身體缺乏必需胺基酸和蛋白質,影響細胞結構和功能。增加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雞蛋等食物的攝入量是主要的治療措施。

腎病症候群

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或腎小管回吸收蛋白障礙,導致大量白蛋白從尿液中丟失。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如普賴鬆(Prednisone)、甲基普立朗錠(Methylprednisolone)、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等。

肝硬化

肝硬化時肝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同時伴隨門脈高壓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漿中的大分子蛋白滲入腹腔。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恩替卡韋(Entecavir)片、韋立得(Vemlidy)等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對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合併脾腫大且脾功能亢進所致血細胞減少者,可行脾切除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由於產生針對紅血球表面抗原的抗體,導致紅血球破壞加速,進而引起貧血。可遵醫囑用免疫調節劑治療,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環孢素(Cyclosporin)A等。

胃腸道功能障礙

胃腸道功能障礙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進一步加劇低蛋白血症。改善飲食習慣,調整為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羹等,幫助緩解症狀。

建議定期監測血液生化指標,以評估低蛋白血症的進展和治療效果。必要時,還可進行腎功能測試、甲狀腺功能測定以及巨球蛋白檢測,以排除其他潛在疾病。

低蛋白血症怎麼治療

低蛋白血症的治療可能包括飲食調整、蛋白質補充劑、利尿劑、白蛋白輸注以及腹膜透析等措施。鑑於低蛋白血症的原因和嚴重程度不同,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飲食調整

透過增加高蛋白食物攝入量來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如雞蛋、牛奶等。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援以改善身體營養狀態。

蛋白質補充劑

口服蛋白質補充劑,包括氨基酸和蛋白質粉,每日按醫囑定量服用。直接補充患者缺失的必需胺基酸和蛋白質,有助於改善低蛋白血症。

利尿劑

遵醫囑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螺內酯(Spironolactone)等利尿劑以減少水腫。降低體內液體積聚,緩解因低蛋白導致的水腫現象。

白蛋白輸注

當需要快速提升血漿白蛋白時,可考慮靜脈注射人血白蛋白。白蛋白具有維持血容量及膠體滲透壓的作用,能有效改善低蛋白血症。

腹膜透析

對於慢性腎衰竭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腹膜透析。透過模擬腎臟功能清除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有助於控制尿毒症相關的代謝紊亂。

在治療低蛋白血症期間,應密切監測患者的電解質平衡,避免出現低血鈉症。同時,建議定期評估營養狀況,確保充足的熱量攝入,以支援肝臟合成蛋白。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